北京中科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13/5928775.html

用加了糖的熏料熏烤出的外皮,入口光洁弹脆,且有着温暖的棕*色。

由肉片、淀粉和香料混合出的肚瓤里,星罗密布着软脆的松仁,软硬适中、鲜香可口。如果再与韧而不老的肚皮相配,口感丰富,让人时不常就想品尝一番。

哪怕知道了小肚的皮,其实是猪的膀胱,也只会让人疑惑:猪“sui”泡这玩意,怎么这么好吃?

对于哈尔滨的孩子来说,松仁小肚就是如同午餐肉罐头那样的常规食品。

但是这样的“常识”,显然只在哈尔滨周边适用。

松仁小肚、红肠和干肠,这些熏酱食品在哈尔滨的地位极为特别。既极度贴近百姓生活,是平时餐桌和酒桌上的常见食品,又带着些郑重其事的仪式感。

比如在哈尔滨,只要是正式的庆祝场合,无论是在家宴请还是去酒店吃席,你大概率都会碰见一道熏酱拼盘。

内容通常有:松仁小肚、红肠、干肠、粉肠、皮冻、松花蛋等等,一系列熏酱制品。

可能你也听说过,东北人逢年过节,家宴上都讲究要有个“硬菜”。

但对“硬菜”的内容,通常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今年可能是水晶肘子,明年就是澳洲龙虾,后年又是碳烤羊排……

总是走在“时尚”浪尖上的哈尔滨人,家里的“硬菜”更是紧随潮流不断变化着。

但正所谓流水的硬菜,铁打的冷拼。不管主菜有几个,“硬菜”又是啥,但熏酱拼盘和拌凉菜一定都会出现!

小时候过年,吃完团圆饭,大人们喝酒打牌聊天。我们这帮小的就会趁机钻到厨房,偷偷把炸虾片和熏酱拼盘拿过来。一边看电视、打扑克,一边抽空零揪着塞嘴里一片,慢慢嚼。

熏酱的肉香和鲜咸,随着缓慢的咀嚼,慢慢在口腔中化为特殊的甘美。

真可谓是大年里的至福时刻。

最先“下货”的就是干肠和松仁小肚。因为小的时候,相对没肉的粉肠,或者蒜味过于浓郁的红肠,大家都更愿意吃香料更多、味道偏甘的干肠,和鲜美弹滑、又带着松仁清香的小肚。

讲究的干肠都会被切成斜斜的薄片,而松仁小肚则是2、3厘米的厚片。前者会使肉片有种入口即化的错觉,而后者则会使口感更加丰腴。

哈尔滨的小肚,还是属正阳楼做得好吃。

年,相声大师侯宝林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邀请。为筹备《侯宝林谈相声》等书籍出版事项,在哈尔滨和平邨宾馆小住时,也非常喜欢正阳楼的松仁小肚。

原因可能是松仁小肚的做法,本来就源自北京的“风干小肚”,所以口味上更容易接受吧。

现在北京的松仁小肚,老字号熏酱铺“天福号”的比较有名。

但我没尝过,只吃过一次稻香村卖的。感觉和哈尔滨正阳楼的不太一样。

皮没有正阳楼的脆,也不是像哈尔滨正阳楼卖的那种是偏干的棕*色。不知道是不是没有熏烤过,或是熏料用得不太一样。肉也没正阳楼的实,松仁也不够大。但整体味道还是不错的。

哈尔滨正阳楼创始人王孝庭,当年当学徒的店叫“福星斋酱肉铺”。不知道和天福号有没有什么关系。

倒是他当过伙计的天宝楼酱肘铺,现在还继续在天津做着熟食生意。

说起来,“松仁小肚”其实是种由食品传播地,反过来对食品原产地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食品之一。

因为这种在小肚里加松仁,并且用加了糖的熏料熏烤,这种曾经在全国一度流行过的松仁小肚做法,其实起源于哈尔滨的正阳楼。而非北京的“风干小肚”或山东临清的“下凡肉”。

当年从北京学习了酱肉手法,又在哈尔滨开起了熏酱铺子的王孝庭,因为当时学会的菜品口味多数偏“南”,并不适合大多数本地人的口味,于是进行了一番改良。

而松仁小肚,就是在这种改良下诞生的。

松仁是黑龙江本地特产之一。而用加了糖的熏料熏烤肉制品,则是当时“旅哈”的众多外国人带来的烹饪技法之一。

哈尔滨的正阳楼曾经辉煌过,也曾经没落过。甚至连名字,都是仿照北京正阳楼起的。

但是哈尔滨正阳楼改良的干肠和松仁小肚,已经彻底融入了哈尔滨人的生活。哪怕现在过年做熏酱拼盘的时候,有些人已经不再特意去买正阳楼的松仁小肚了。哈尔滨正阳楼也仍在坚持把小肚皮熏得脆脆的,也仍然是众多松仁小肚里,松仁最大的那个。

虽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年宴上的熏酱拼盘,已经从曾经的“硬菜”,沦为“陪席”。但松仁小肚,这个承载了几代人儿时过年美好回忆的特色小吃,今天依旧会伴着我们慢慢老去。

虽然松仁小肚已经不再珍贵,但或许它也会成为下一代哈尔滨人的年夜饭回忆。

——————

如果你喜欢,记得点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yz/12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