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zl/mipso_5941828.html

万亩龙虾苗种基地全貌

又是一年春来早,3月12日,“首届全国淡水虾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安徽合肥隆重召开。四海宾朋会聚、齐话虾蟹前景,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水产科研工作者、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基层养殖户等近多人参会,本次论坛由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安徽省水产学会、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天邦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水产学会《科学养鱼》杂志社承办。

本次论坛对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协作网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出席论坛的嘉宾有: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徐跑主任、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 局孙刚局长、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潘建林所长、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蒋*副站长、华东师范大学陈立侨教授、安徽天邦饲料科技有限公司孙岳总经理、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到会。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新形势下淡水虾蟹养殖如何提质增效及可持续发展”,邀请了业内9位专家和3家知名企业作报告,主要是针对目前最热门的三大品种河蟹、小龙虾、青虾的养殖技术、饲料管理、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进行交流探讨。

国家虾蟹体系潜江综合试验站陶忠虎:

虾稻共作模式与技术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归纳为北蟹南虾,北蟹以辽宁盘锦为例,以稻为主。蟹亩产值元左右,稻谷价格6元/斤,亩产值0元左右;南虾以湖北潜江为例,以虾为主。虾亩产值0元左右,稻谷价格1.38元/斤,亩产值元左右。

年,在潜江召开的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现场会上,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把虾稻共作总结为“四小”。小粮仓、小银行、小水库、小肥料厂。所谓“虾稻共作”,它属于一种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具体的说,就是每年的8月至9月中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翌年3至4月上旬投放生态虾苗,4月底至5月底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

虾稻共作是当前稻田综合种养的最好模式。其特点是:

1.投入少:亩投资元左右,一次性投放,多年受益。

2.周期短:10月至翌年5月,仅半年时间。

3.见效快: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4.效益高:亩产小龙虾斤,亩平纯收入0元以上。

风险小:模式可复制,技术简单易行,病害可控,产品畅销。

5.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减少肥料50%、药物70%。

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蒋*:

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稻渔综合种养融合发展

发展格局: 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主体

年全椒县开始试点,年全省只有70万亩的面积,到年发展到近万亩,年计划新增万亩,总规模达到万亩以上。全省目前形成了沿江、沿淮和环巢湖三大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带。

问题与差距:规模不够大、产业链不够长、品牌影响力不够、经济效益还不够高、扶持 策不够多、科技支撑力不够强。

种养方面的问题:稻田工程建设不标准、进排水设施不科学、进排水过滤和野杂鱼、逃苗、小龙虾秋苗繁殖技术没有掌握、小龙虾苗种运输问题。

发展空间巨大:我省有稻田多万亩,据测算水利条件好,具备稻虾综合种养的有0万亩左右,目前我省稻渔综合种养的面积只有万亩,还有多万亩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利用。

国内需求市场旺盛:从年以来小龙虾的增长势不可挡,过去是年轻人喜欢,现在也是中老年人喜欢的食品。年全国小龙虾社会经济总产值近亿元,市场需求增长了83%。静态测算,国内市场仍然有万吨缺口,意味着有0万亩的稻虾增长空间,稻虾综合种养潜力巨大。

加工流通促进产业链延伸:明光永言公司今年生产加工的多吨调味虾,市场供不应求,明年公司计划把调味小龙虾作为公司重点发展的产品,加工规模0吨以上。目前国内水产行业的巨头,如国联水产、安井食品,以及武汉的周黑鸭、广东的碧桂园、华大基因等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小龙虾产业。华大基因在湖北建了2万亩的基地,将在小龙虾苗种的选育方面取得突破。金寨合益(巢湖大鑫)年加工收购0吨小龙虾。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唐建清研究员:小龙虾苗种繁育与养殖发展趋势

唐建清研究员介绍了小龙虾的繁殖习性、苗种精准繁育技术、发展趋势等。

唐建清研究员着重介绍了小龙虾苗种精准繁育技术,他指出小龙虾苗种提早繁育技术可以提早上市,增加效益;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苗种问题;解决稻虾连作种养殖中的茬口问题;提高养殖虾的规格和品质;可建立多种混养模式,可进行二茬养殖。

继而,唐建清研究员分享了几种日益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zf/8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