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网站公布最新一期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的APP通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广东通信管理局通报存在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里,有3家银行开发的APP也通报之列。

其中,广州农商行开发的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广东南粤银行开发的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APP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发的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

近年来,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已成为金融机构违规高发区,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监管在互联网贷款等领域已明确指出严禁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但这类 策不具备强制性。再者,关于个人金融隐私、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相关条例暂未正式出台,所以无法形成震慑力。”

金融机构是违规高发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已成为金融机构违规高发区。例如,今年2月,广东省通信管理局通报了款APP被责令限期整改。其中,金融理财类12款。而在此次通报中,有7款前期通报整改未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APP,包括小赢科技摇钱花、顺丰金融、中邮钱包、万联e万通4款金融类APP。

更早前,国家计算机病*应急处理中心在“净网”专项行动中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兴业银行、内蒙古农信、内蒙古银行、海峡银行、鄂尔多斯银行六家银行APP因“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涉嫌隐私不合规”被点名。

毕研广认为,此类问题屡禁不绝主要在于,目前监管提出的部分 策不具备强制性。再者,关于个人金融隐私、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相关条例暂未正式出台,所以无法形成震慑力。

提及金融机构违规,毕研广分析称,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出于风控维度的考量,收取一些相关信息是完全合理的,但不能过度收集。比如,有的金融机构收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读取通讯记录权限,读取通话记录,这可能涉及到侵犯个人隐私。

为了杜绝此类问题再出现,毕研广建议,一是监管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更好的规范金融机构获取个人信息行为。二是监管应对金融消费者个人信息作出分类,统一界限标准,明确哪些信息可以收集,哪些不能收集。

加强金融信息保护力度

工信部在上述通报中指出,依据《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按照《关于开展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工信部信管函〔〕号)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手机应用软件进行检查,重点督促游戏类、工具类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整改。截至目前,尚有93款APP未完成整改。各通信管理局按工业和信息化部APP整治行动部署,积极开展手机应用软件监督检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检查发现仍有45款APP未完成整改。上述APP应在4月29日前完成整改落实工作。逾期不整改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相关处置工作。

工信部表示:“在年第一季度检测中,腾讯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OPPO软件商店、华为应用市场和vivo应用商店发现问题数量分别占比14.22%、13.81%、12.80%、11.37%和11.17%,存在上架审核不严格,存量问题清理不彻底,登记核验APP开发运营者信息不准确,误导用户下载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督促相关平台企业进行全面整改,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实际上,近些年来,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违规获取个人信息等问题的整改也在持续加码。

例如,年10月,人民银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jz/9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