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记者进百村射洪市香山镇桃花河村飞地
新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9335.html 3月21日《遂宁日报》报版截图 村名片 桃花河村位于射洪市香山镇河东,年11月由原桃花河村、雾露沟村合并而成。桃花河村距镇政府3公里,距县城36公里,幅员面积6.7平方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耕地亩,现有村民户人。目前,该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天然气安装入户率85%,自来水安装入户率90%,近五年村民新建及购买住房户,安全住房保障率95%以上。 大事记 ●年6月,桃花河村被纳入省级贫困村序列。 ●年8月,桃花河村引进绿农种植专业合作社。 ●年10月,桃花河村正式退出贫困村序列。 ●年1月,桃花河村荣获遂宁市年市级“四好村”称号。 ●年10月,桃花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建设完成,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新房。 ●年8月,桃花河村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年2月,桃花河村被评为四川省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 乡村振兴路 宽阔平坦的乡村公路干净整洁,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一栋栋红白相间的漂亮小洋楼……这是日前记者在射洪市香山镇桃花河村看到的景象。近年来,香山镇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产联式”合作加“飞地共建”园区建设模式让桃花河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人均收入不断上涨,最终告别了贫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桃花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强基固本 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 沿着宽阔平坦的村道路走进桃花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河面的一座水泥桥。这座连接桃花河两岸的“同心桥”,让桃花河村第一书记敬兴文感慨万千:“桃花河将整个村一分为二,以前没这座桥的时候,村民要运点东西进出,必须从绵阳三台绕行,要多走整整十几公里。”年,天齐锂业捐资万元,修建了这座“同心桥”,也正式打通了桃花河村与外界的进出通道。 要想富,先修路。“同心桥”的通车,标志着桃花河村基础设施攻坚战正式打响。近年来,桃花河村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全村重建村主干道米,维修村主干道两公里,如今载重货车可以开到村里的各个角落,农村公交线路也延伸到了村口。道路的畅通不仅为桃花河村两岸群众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促进了桃花河两岸近0亩土地成片开发利用,为桃花河村脱贫奔康铺设了“快车道”。 沿着道路前行,就来到了桃花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在这里,一栋栋整齐漂亮的小洋楼,居住着25户易地搬迁户。在这里,村民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场所设施一应俱全,俨然现代小区的模样。“以前的房子是老瓦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根本没法住人。现在住的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小洋房,出门就是水泥路,这样的生活太让人满意了。”村民赵泽后告诉记者。 家门口就业 开启农村小康新生活 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桃花河村村民实现了“安居”,而要让村民脱贫致富,还需要“乐业”。当下正值白萝卜成熟上市的季节,在桃花河村蔬菜种植基地内,村民许玉华正和十余位村民一道,争分夺秒地采收成熟的萝卜。“现在我们就是这个蔬菜基地的工人,在自己家门口上班,安逸得很。”许玉华笑着告诉记者,如今村里的产业多了,需要人干的活也多了,“哪家需要劳动力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来干活,一年光务工收入就有1万多元,还不耽误自己家的农活。” 像许玉华这样的情况,在桃花河村并不在少数。桃花河村绿农专业合作社每年出产萝卜上万吨,每年需要长期务工人员多达50余人。“每年我们劳务支出高达万元,而这些钱都让本村村民挣去了。”业主邱俊介绍说。据了解,此外,合作社每年的收入有10%还将分给当地的村民。这样的收入变化,得益于桃花河村的“产联式”合作模式。为解决产业谁来投、风险如何控、利益怎么分的问题,桃花河村坚持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村级组织、群众参与“四方联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飞地”共建 携手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桃花河村从重庆市潼南区引进业主3个,集中流转土地建成露地蔬菜种植基地亩,组建绿农种植专业合作社1个;建成蔬菜大棚39栋00平方米,蔬菜冻库平方米。培育回乡创业农民工许正军建成葡萄种植基地50亩,发展生猪养殖大户卿秀华实现年出栏生猪头。产业日益壮大,也让桃花河村彻底告别了昔日的贫困。 针对非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资源要素缺乏、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香山镇坚持“以强带弱、共同发展”原则,做强做优“飞地产业园区”。桃花河村与长林岗村、李家坝村、苏家堰村、乌盆寨村共同建成以蔬菜、香桂、水蜜桃种植为主的亩“飞地产业园区”,已发挥很好的示范带动效益,成立专合社19个,吸纳户贫困户入社,解决贫困户人务工就业问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还要再发力,乡村还要再振兴。”敬兴文表示,下一步,桃花河村还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让村民们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返乡创业记 80后小伙返乡创业 小龙虾成就致富“生力军” “受疫情影响,去年的小龙虾销售行情并不好,但随着疫情防控得当,今年的小龙虾应该会有一个不错的收成。”日前,在桃花河村一小龙虾养殖基地,杨学抓着一只小龙虾喜笑颜开,他说,“去年我升级了养殖技术后,今年的小龙虾长势喜人,定会迎来一波丰收。” 杨学是一名80后,从小在桃花河村长大。年,杨学结束在成都的工作,回到家乡发展。“小龙虾已经成为了当代美食的主流,一到夏天便供不应求。”经过考察,杨学决定从事养殖行业。他联系了养虾的舅舅,在初步了解到养虾常识后,还奔赴重庆、广安、宜宾等多个城市学习养虾技术。当年,杨学投入40余万元,建立一个30亩的养虾基地。本以为一切顺利,但让杨学没想到的是,第一次购买虾苗竟然错过了最佳时机,这也直接导致出虾率低。为了挽回损失,杨学在年初便开始等待,并在最佳时机重新补买了12万元的虾苗,他的细心照料,当年4月,他的龙虾卖出了好价格,纯收入达到了10万余元。 年下半年,杨学开始扩建养虾基地,从30亩变成了亩,年又扩建到了亩。近年来,他除了养虾,还开始养蟹和鲈鱼,同时还在基地中种植了水稻、高笋。期间,他还深化地方养虾配套产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并成立了射洪市小龙虾养殖技术协会,有效带动了地方龙虾产业的发展。 百姓幸福事 自主脱贫摘穷帽 新摩托车骑回家 日前,在桃花河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阵音乐声引起路人的注意。屋内,一名男子一边随着音乐哼着小曲,一边打扫卫生。“老赵,这么勤快呀!”在村干部的呼声中,沉浸在音乐声的赵泽后赶紧回头,并招呼大家:“大家别在门外站着呀,快进来坐。”走进屋内,只见赵泽后家中干净整洁,电视、冰箱、空调等家电应有尽有。“这些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不然我们一家还住在山坡上的烂瓦房中。”说到这,赵泽后的眼中充满了感激。 赵泽后是桃花河村村民,患有肺气肿,妻子也常年身体不好,儿子各自成家后都在外务工,家里就只剩下老两口和孙子,一家人仅靠种些庄稼维持生计。因为家庭贫困,年,赵泽后一家被纳入当地的贫困户。脱贫攻坚以来,医疗、住房改造、教育等帮扶政策接连而至,切实解决了一家人的困难。有了党和政府的帮助,赵泽后也树立起信心。“咱不能总给党和政府添麻烦,我虽然有病在身,但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也是可以的。”病情好转后,赵泽后便到附近务工,一年能收入余元,加之土地流转的租金,一年总收入能达余元。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赵泽后一家如愿搬进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生活有了转机,赵泽后并没有安于现状,他又开始发展五小产业。“现在挣到钱了,我也要享受一下生活。你们看,这是我前不久买的新摩托车,好看吧!”指着刚刚擦完的摩托车,赵泽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人物访谈 落实“四不摘”守好脱贫成果 ——访射洪市香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谌若冰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香山镇采取了哪些措施?今后将如何发力?日前,记者专访了香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谌若冰。 谌若冰介绍,近年来,香山镇党委政府在射洪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团结带领全镇2万余名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担当作为。全镇2个贫困村、名贫困群众脱贫摘帽,镇党委书记蒋和平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这个射洪西北小镇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谌若冰介绍,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香山镇争取项目资金0余万元,高质量实施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兴建贫困村综合楼2处,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4个,安置贫困户41户,分散安置57户,建设新村聚居点2个,安置群众68户,CD级危房改造余户。建成了天齐同心桥、小河口大桥,兴建和整治村组道路12公里,打破交通瓶颈,畅通内循环。建设高标准农田1余亩,引进龙头企业3家,发展蔬菜产业余亩,成功发展“产联式合作社”模式,创造性示范“飞地园区”产业模式,财政资金为贫困户兜底,实现了企业、贫困户、村集体三方共赢。 针对如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继续发力,谌若冰表示,香山镇党委政府将继续巩固脱贫成果,继续落实好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坚决守住脱贫成果,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镇党委政府将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从产业入手,抓好香桂、生态养殖等优势产业,做好发展衔接。从乡村治理入手,做好服务衔接。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记者手记 “产联式”模式 “联”出乡村振兴路 在桃花河村产业合作社采访时,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产业业主说:“我们每年人工成本多万元,都给我们的村民挣了。”在说这句话时,业主没有丝毫对人工成本高的嫌弃和不满,而是满满的骄傲和自豪。合作社每年的收入还要拿出10%分给当地村民,更彰显了农业产业富民强村的宗旨。 桃花河村的“产联式”模式,把村民和企业“联”起来,把扶贫资金和产业项目“联”起来、和市场“联”起来,让群众紧紧依附在产业链上,有效有力阻断了困难群众返贫,让群众脱贫有“出路”、致富有“靠山”,真正“联”到了群众的心窝上,更让桃花河村的未来“联”上了一条乡村振兴路。 来源:全媒体记者黄铂晶吕苗 编辑:孙各郭兰 责编:林敏 审核:冉启香 终审:李兴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fb/14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的中等规格的虾68元一斤,今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