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zkyy.com/

工作队到悦一村了解蔬菜基地建设情况。

白渡镇防返贫监测对象从16户35人减少至7户15人,悦一村蔬菜基地规模从多亩扩大至亩,凤岭村成功引进稻虾共养项目,每亩纯收入1万元……

既做减法,又做加法,根据白渡镇实际,梅县区白渡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探索出一套自有的帮扶办法。

年7月,由广州市荔湾区花地街道办事处牵头,联合荔湾区多宝街道办事处、沙面街道办事处、石围塘街道办事处、东沙街道办事处等单位组团建立的工作队进驻白渡镇。

一年多来,工作队坚决铸牢防返贫防火墙,重点突出产业帮扶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做好“加减法”,努力推动白渡镇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朝着强镇兴村富民目标奋进。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魏丽文

夯基础

挂图作战防返贫

花地街道带头募集资金33万元,支持白渡小学食堂翻修项目,彻底解决当地学生就餐场地问题;

多宝街道筹集资金约5万元,帮助白渡镇凤岭村完成江头桥的加固拓宽工程,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时为当地稻虾共养项目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石围塘街道捐赠资金5万元慰问16户防返贫监测对象,较明显地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

东沙、沙面街道主要领导多次来镇走访,并在节日期间为困难群众募集了一批年货物资;

……

翻阅工作队过去一年多的工作记录,“实”字跃然纸上。“实”说的不仅是工作队真抓实干的作风扎实,更是帮扶单位对白渡镇真帮实扶的真切情谊。

“来了白渡不白度。”队长于建军的这句玩笑话,被工作队队员们记在心中,外化于行。

驻镇帮镇扶村怎么帮、怎么扶?“首要是防返贫、重点是抓产业。”于建军介绍。

“白渡镇防返贫监测对象共有16户35人,全部为脱贫不稳定户。监测对象分布在8个村(白渡村2户5人、创乐村3户4人、峰溪村1户3人、赋梅村3户6人、梅大村2户5人、桃柳村2户4人、蔚彩村1户4人、汶水村2户4人)。”在工作队办公室,悬挂着一张显眼的作战图,清晰地标注着白渡镇年的防返贫监测数据。

切实守住不发生返贫致贫底线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好防返贫工作?工作队打出了系列组合拳。

工作队通过和镇、村“两委”力量的有效衔接,有力加强对脱贫户的监测力度,提升防返贫工作水平。“对易返贫人员情况进行定期摸查监测,我们建立了防返贫人群情况台账记录机制,避免了因工作、责任、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的返贫现象,及时排查预警区域性、规模性返贫风险。”于建军介绍。

为提升全队防返贫工作的责任意识,工作队除了制作《防返贫攻坚作战图》,还把防返贫监测对象的监测责任具体到人,每名队员对负责的监测对象详细跟踪了解其“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房屋安全状况。对大病重病和负担较重的慢性病患者、失能特困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家庭,工作队具体研究解决其实际困难。

据统计,驻镇以来,工作队已协调资金7.64万元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消费帮扶的形式,在当地累计采购18.4万元农产品,支持困难农户增收。

“目前,白渡镇的防返贫监测对象已减少为7户15人,我们还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及时消除监测对象的返贫致贫风险。”于建军表示。

强产业

推动撂荒地变“金土地”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工作队进驻白渡镇后,便马不停蹄对全镇24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和3个产业园进行了实地走访,了解各地产业发展情况。

“白渡牛肉干,规模小,品牌推广需要加强;柚子,年轻人不愿种、老人种不动……”调研成果让队员们心头一紧,经研究,工作队决定将工作重心放在推动原有产业优化升级、引进新项目上,变“输血”为“造血”,提升帮扶后续持久动力。

下午时分,走进悦一村,数百亩蔬菜基地映入眼帘,菜心、芥菜等蔬菜长势喜人。工人们弯着腰采撷下一捧捧鲜嫩蔬菜,这些蔬菜将从基地出发,运往潮汕、粤港澳大湾区等地。

“以前这里都是撂荒地,现在种菜了,一亩地村民可以领到元的租金、村委会也有村集体收入,三方共赢。”悦一村党支部书记古文忠介绍,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大片耕地被闲置丢荒。

年底起,悦一村党支部开始尝试引进企业投资建设蔬菜基地,但规模较小,仍有较多土地处于“沉睡”状态。工作队进驻后,提出要扩大种植规模。

“悦一村本身就有种植蔬菜的基础,村里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优化产业。”于建军介绍,在村“两委”干部的支持下,工作队对撂荒土地进行整合,将闲散土地规模化,为进驻企业解决后顾之忧。

“工作队跟村委对我们很关心,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这才有信心扩大规模。”年,菜农许志刚在悦一村承包下30亩土地种植蔬菜,年,许志刚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再承包20多亩。

年11月,为加快悦一村蔬菜基地发展步伐,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深入考察论证,决定修建一条贯穿全村重要区域的硬底化水泥路。

年12月,工作队在村委自筹一定资金的基础上,利用荔湾区捐助的40万元帮扶资金和村民自发募捐的元捐赠资金成功完成道路修建工程。

“新修道路既能让蔬菜基地内部的撂荒土地与外界顺利连通,又为承租企业提供了宽阔的分拣蔬菜、装卸货物场地。”古文忠介绍,道路的修建也让该区域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大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目前,悦一村蔬菜基地面积已扩大到亩,每年为农户增收27.9万元、为村集体增收3.1万元。”于建军表示,工作队目前正大力推动白渡镇蔬菜基地申报加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供应基地,进一步打响品牌,带动村民增收。

促增收

稻虾共生提升土地经济效益

“这种龙虾不会打洞,不破坏农田,还能创造经济价值。”随着工作人员将沉在水里的地笼提起,一只只色泽鲜亮的澳洲淡水龙虾被收获于盆中。田边水沟养殖澳洲淡水蓝龙虾、田间种植巨型稻,凤岭村的稻虾共生模式为该村带来了发展机遇。

年7月,工作队第一次到凤岭村走访时,就注意到凤岭村水资源充足,耕地土壤肥沃。彼时,凤岭村由于村民大都外出务工,耕地撂荒严重。

如何盘活闲置资源?工作队根据村情,很快有了想法——稻虾共生,通过把耕地合理分层,在同一块耕地上高处种植水稻的同时,有效利用耕地面积,在低处饲养龙虾,实现一地多金。

“经科技特派员团队检测,确定凤岭村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稻虾共生不仅理论上可行,而且在梅州不少地区已有成功案例,基本没有技术障碍和市场风险。”于建军介绍,工作队准备了详尽的调研报告和数据资料,逐个拜访梅州知名农业企业,最终,梅州市农业龙头企业郁葱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决定在凤岭村发展稻虾共生项目。

刚开始,村民的积极性并不高,这种稻虾共生模式需要在田四周挖掘出一条水沟。“企业会不会把田挖了,后面赚不到钱跑了?”村民心中没有谱。

为此,工作队组织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到五华县福新村稻虾共生项目参观考察,借鉴成功经验,村民很快便同意了。

稻虾共生模式效益如何?凤岭村党支部书记刘绍南算了一笔账:巨型稻价格是8元—10元/斤,比普通米价格高三四倍。而澳洲蓝龙虾价格一斤70元—80元,一亩蓝龙虾除去开支费用,大概能产生1万元收入。

“以前我们村集体收入微乎其微,现在有了这个项目,村集体收入超10万元,村民每亩田有元的租金。”刘绍南介绍,该项目经过50亩试点,效果良好。今年,凤岭村准备扩大规模至多亩。

对于凤岭村未来的发展,刘绍南充满信心,而工作队也已经有了答案。“我们协调相关部门投入18万元用于凤岭河道的清提通渠工程,活络产业发展关节。”于建军表示,接下来,工作队将助力村委会和企业打造集美食餐饮、特色民宿、捕捞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凤岭农旅经济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zf/1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