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你把菜做成了我们吃不起的样子”“崇明竟然还有这样的美食博主”,第一次看“北小北”视频的时候,很多网友打趣说“可以来你家吃饭吗?”从野外采摘的特写镜头,到“沉浸式”的烹饪过程,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厨房白色的料理台上,闲适的崇明生活通过“北小北”的镜头,呈现在大众面前。

“和崇明农产品的不解之缘”

崇明人的夏天离不开“面拖蟹”,坐小船去蟹塘把崇明本地“六月*”打捞上岸、洗净螃蟹、剥取毛豆、将螃蟹一切为二蘸上面糊下锅、倒上记忆中的秘制酱料,再给视频选一个舒缓安静的“崇明感”背景音乐,“北小北”版“崇明面拖蟹”新鲜出炉。

果园现摘爆汁的小番茄去茎切片、下油锅煎制牛肉口蘑、盖上双层芝士片,西式口蘑番茄小汉堡令人垂涎。再做一杯馥郁杨梅妃子饮,在小花园里细细品味。

这是“北小北”第一次尝试用崇明农产品搭配精致西餐一起制作视频,视频发布后在抖音平台获得了近8万次的浏览量,1万多次的点赞量。

杜煊,“北小北”团队成员之一,视频里的美食都由他“操刀”完成。初次见面的时候,很难把眼前这个身高一米九的时髦大男孩和乡野田间的美食制作者联系在一起。“我是80后,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崇明乡间的景色和生活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受到父母工作的熏陶,大学毕业后,杜煊放弃了和大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农业保险经理人,由此开启了自己和崇明农产品的不解之缘。

“其实两年前我就有做短视频推广崇明农产品的想法了。”杜煊坦言,当时的时机还不够成熟,没有特别合适的创作环境,也没有找到非常契合的合作伙伴。年底,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都市人开始渴望亲近自然,露营、野餐热度升温。这一年,杜煊也遇到了爱摄影的郁博闻和有策划背景的连泽友,杜煊知道,时机到了。

“把崇明的‘土’做到极致”

和农产品打交道的15年,杜煊总是听到外界这样的评价:“崇明农产品好,绿色生态、风味独特,但却不够精致。”甚至因为崇明位置偏远,有些人提到崇明的第一印象就是“土”。而在杜煊眼里,崇明翠冠梨的香脆、崇明清水蟹的香甜、崇明白山羊的香鲜,这些风味独特的崇明农产品都离不开崇明特殊的地理环境。何为“土”?“如果绿色纯天然的环境大家觉得‘土’的话,那我们就要把这种‘土’展现到极致。”

穿着防水裤下水摸小龙虾,满身是泥但却能收获美味;在高温大棚里品尝藤上刚摘下的小番茄,满头大汗但却能吃到第一口的新鲜;在户外草地吃上一顿野食小烧烤,会有后宅邻居家的小狗来要一口肉……这些都是“北小北”视频里的崇明生活,也是他们想展示给大众的崇明烟火气,让人们知道原来上海的后花园如此清欢。“常规的美食视频一般都是从做菜镜头切入的,而我们特别加入了户外获取食材的镜头,为的就是凸显崇明原生态的环境和慢生活的安逸。”

三四分钟的视频观众看了也许感叹一句“嗯,还不错”就滑过了,但其实出现在镜头里的每一件物品,连摆放的角度都是团队精心设计过的。在撰写脚本前,他们会研究大量美食账号的道具摆放和镜头安排,再找到最合适的“崇明风格”,研究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我们想传递给大家一种崇明生活方式,简单、淳朴但不失仪式感。”

“崇明的美好值得被看见”

7月的尾巴,西瓜大棚里温度高达40°C,“北小北”团队正在进行最后一个外景镜头拍摄。在来到西瓜大棚前,他们已经连续战高温拍摄了崇明水蜜桃、火龙果、葡萄的采摘镜头。这期视频,他们要把崇明盛夏的果实和崇明夏季餐桌“必备品”野生小龙虾“搬”进大众视野。

“小时候,在崇明小孩的世界里,大口品尝井里冰镇过的西瓜、和家长去河里钓龙虾,就是暑假的全部快乐了。水果和龙虾,是我们心中最美妙的崇明夏季限定食材。”为了拍摄一个满意的采摘镜头,“北小北”团队不断尝试各种角度,阳光照射的位置、水果的成熟度、果树生长的方向,都是他们要考虑的内容,“我们要把崇明最真实的夏天展现给大家。”

隔着屏幕虽然闻不到饭菜香气,但观众们“看”了他们一道道精致的农产品料理后,渐渐记住了“北小北”和“崇明”。“我们不是教大家做菜,我们是希望可以通过做菜让大家感受到崇明‘温暖、治愈、有仪式感’的属性。”

“北小北”的厨房也许是崇明最有仪式感的厨房,这是只有在闹中取静的世界级生态岛才能获得的宁静,足以让很多人动心。

“如果账号做了一段时间,反馈不如你们所期的话,你们有想过怎么办吗?”采访的最后,记者问了一个很扫兴的问题。“北小北”团队告诉记者,让一部分人对崇明生活产生共鸣和向往,他们就觉得很满足了。拍视频的这段日子里,后台鼓励支持他们的留言、乡野田间的小狗、突然倾盆的大雨、果园蟹塘的童年回忆,都是不期而遇的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sh/1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