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福州新闻网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特稿:在世界大变局中奋进新时代 新华社记者陈贽刘丽娜齐紫剑 这是年5月2日拍摄的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新华社记者李木子摄 走近新千年第三个十年的门槛,世界呈现这样的图景:国际金融危机对西方自由主义秩序造成严重冲击;经济格局“南升北降”,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新技术、新产业革命催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深刻变化。与此同时,恐怖主义威胁未除,地区冲突战火难息,大国博弈驶进未知水域…… 世界,仿佛正进入“无锚之境”,何去何从? 这是年6月27日在日本大阪拍摄的G20大阪峰会新闻中心入口处的标志。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发展之快、世界影响之大同样百年未有。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伴生着百年未有之不确定性和百年未有之机遇。站在新时代的关口,如何选择,怎样行动,关乎国运,关乎未来。 审“局”察“势”: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格局进入转型调整期,多极化世界更趋均衡,中国成为最大自变量 这是年5月15日,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北京“鸟巢”举行。5月15日至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亚洲文化嘉年华和丰富多彩的亚洲文明周活动。新华社记者陈建力摄 27和;40%和80%;亿和85亿。 上面三组对比数据,从一个侧面,折射着百年维度下的世界之变。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参加巴黎和会谈判的所谓“万国”代表仅来自27个国家。今天,联合国会员国已达个。对比百年前后的世界地图,不难发现,在二战后大规模民族解放运动和非殖民化浪潮后,世界面貌已天翻地覆。 伴随民族国家 治觉醒,是经济权重和人口对比变化。 这是年4月9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项目经理杨子江(左)与项目副经理Thuwan在工地检查隔板安装质量。Thuwan是中国中建装饰集团深圳装饰公司斯里兰卡滨江度假村项目的副经理。在中方管理人员手把手的指导下,Thuwan从最初的一名普通商务员变成了一位优秀的属地化管理人员,成为了中斯双方人员沟通的桥梁。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越来越多的“Thuwan”掌握了专业技术,积累了管理经验,锻炼了科研能力,成长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年,以汇率法计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约为4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约为80%。以目前增长速度,这些国家十年后的经济总量将达世界总量一半。 根据联合国数据预测,到年,全球人口将达到约亿,其中85亿将属于目前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在百年“时间隧道”上进行比较,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无疑是国际力量对比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这是年11月10日,参观者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观。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一个世纪内,数十亿人口实现跨越式发展,那些曾在西方话语中被视为落后代名词的国家与民族,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无限的活力。 亚洲——从“列强争夺之域”走向“新的世界中心”;非洲——从“绝望的大陆”走向“希望的大陆”;拉美——从“西方冒险家的新世界”走向“谋求自主现代化的发展中地区”…… 伴随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上升,特别是在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涵括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二十国集团作用日益突出,而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则日渐式微。从“帝国的*昏”到“新兴的黎明”,百年前几个西方大国“喝杯咖啡就能决定他国命运”的时代一去不返。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习近平主席用三个“前所未有”,形容进入21世纪后的国际格局变化。 新的秩序酝酿形成,世界 治正在进入新的历史长周期。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观察家们发现,在国际格局变化的背后,交织着两股巨大力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前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走过“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今天,世界正在开启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量子信息以及生物技术等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一次,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全球“空前互联”,乃至“万物互联”,全球化的驱动引擎已不再仅由发达国家提供,包括中国在内的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成为新的发动机。 变局激荡、秩序重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此轮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最独特、最震撼的篇章之一。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直言:“21世纪上半叶的世界历史重点将是关于中国。” 临“危”寻“机”:变乱交织中,重重挑战下,实现发展赶超,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开创和平发展新范式的历史机遇显现 这是年4月4日,首趟卢森堡至成都中欧班列在卢森堡迪德朗日铁路场站准备出发。新华社记者郑焕松摄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必有前所未有之不确定性。 霸权主义和强权 治犹存,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交织,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互生。欧洲持续在“分”“合”中纠结,中东和拉美的局部冲突不断,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观察者警告,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进一步受到冲击,世界甚至有可能面临“失序”。 全球不平等加剧,财富分配严重失衡,技术革命带来全球产能过剩,世界人口流动加剧了社会认同危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社交媒体执 ”颠覆公共治理规则……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这是年4月12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用无人机拍摄的点亮灯光的莲花塔。科伦坡莲花电视塔项目是中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合作项目。新华社记者郭磊摄 更令人担忧的是,变乱交织的国际形势中,大国关系进入未知水域。 一段时间来,美国“失态”“失义”“失信”冲击全球。“美国优先”,单边主义,霸凌主义,关税“武器化”……既有国际秩序的设计者成为“破坏者”和“颠覆者”,这样的情境令世界忧虑。 与此同时,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者”,矛头指向崛起的中国。一年多来,美国对中国发起的 和技术围堵在国际上搅起层层波澜。传统的西方强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大国面前感到种种不适,戒惧倍增。 信任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世界面临的种种挑战令人忧虑,但新的变革机遇也蕴藏其中。 “纵观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从来都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主席的这些重大论断,洞悉历史,深邃辩证。 要想抓住和用好机遇,就要准备迎接和战胜挑战,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创造机遇,化危为机,转危为安。 全球化虽遭遇逆流,但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成长性市场、最被看好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努力消解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要而紧迫。 这样的机遇,前所未有。 有西方大国忙于“退群”“建墙”,但向往和平、向往更美好的生活,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多边主义的声音,在国际社会仍是主流。世界期待更有责任心的大国来承担更大使命,在新一轮国际秩序重塑中获得更大制度性权利,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和国际规则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构建和平发展新范式。 这样的机遇,百年未遇。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现代化建设迈入新阶段,只要运用得当,新的外部环境压力可以变为强大的内生动力,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大潮中实现弯道超车,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天地。 这样的机遇,辩证转化。 中国的奋斗与世界的未来,相遇在命运的交汇点上。 启“知”成“行”:提供“大思路”,创造新希望,与世界共进,构筑命运共同体 严峻的全球挑战之下,是选择渲染恐惧,还是选择创造希望?这代表了不同的世界观和时代观。 在和平与发展主题下,“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设好、呵护好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主席这样强调。 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做“国际社会的建设者而不是破坏者,做架桥者而不是挖沟者”。这既是中国的“知”,更是中国的“行”。 向内看,应对大变局,关键要办好自己的事。面对世界经济的“微妙时刻”,中国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向外看,在全球化遭遇逆风之际,中国开启新一轮对外开放,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对气候变化严峻挑战,中国始终坚守可持续发展承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进博会、世园会、文明对话……从思想理念,到机制建构,再到务实合作,中国方案,中国作为,契合新世纪的全球需要,正在凝聚起越来越多国际新共识。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网越织越牢固,国际“朋友圈”越建越红火,聚集的“人气”越来越旺。 这是年7月12日在卢森堡拍摄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理事会第四届年会开幕式现场。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篇新报告发现,从基础设施投资到构建新的全球供应链,中国的引领作用,已经在不断催生世界 治经济关系的新现实。 面对当前的挑战,中国需有战略定力、耐心资本,需要学会“与压力共舞”,继续与世界共进。 面向未来,挑战更加复杂,机遇扑面而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依然是全球的时代强音,机遇依然大于挑战。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阔步迈进新时代的中国不会畏惧艰险,将坚韧坚定,砥砺前行,“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特稿:百年大变局之亚洲奋起 新华社记者凌朔 泰国湾北端有个地方叫罗勇。当地人世代捕鱼耕田,与世无争。多年前,这个小地方开始卷入大事件:一战中,这里的渔港被改造成*港;二战时,日本和美国*舰频繁至此;越战期间,这里成为美*B-52轰炸机基地;冷战后期,罗勇又成为美泰“金色眼镜蛇”年度*演的演武场…… 在世界格局巨变中,罗勇被动变换着角色。到了美国奥巴马 府推行“亚太再平衡”之时,美国人又想征用罗勇的机场作为“战略支点”,但遭到了当地人抵制。因为,罗勇正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今天的罗勇,是泰国首富之地,人均年收入约3.5万美元,容纳上千家国际企业,拥有泰中罗勇工业园等知名园区,正规划建设通往中国的铁路。 这是亚洲崛起的一个缩影。亚洲经济的体量、亚洲话语的分量、亚洲价值的质量,正在成为改变世界地缘 治和经济最生动的因子。亚洲的奋起,贯穿百年,更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浓重一笔。 经济:从无足轻重,到举足轻重 19世纪的欧洲,视亚洲为“文明的反题”。他们用亚洲的落后和停滞来映衬欧洲的先进和进步。时过境迁,年,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评价亚洲的重要性时却这样说:“21世纪的大部分历史将在亚洲书写。这一地区将出现这个星球上最具变革性的经济增长。” 今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亚洲世纪即将开启》的文章说,眼下全球前30大城市中有21座位于亚洲;以购买力计算,到年,亚洲的经济总量将超过亚洲以外经济体的总和。 剧情反转不只表现在数据上,更反映在生活点滴中。 “亚洲的老百姓吃不吃澳洲龙虾,会直接影响澳大利亚的龙虾市场价格,”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边动一动,那边就会感到震动。” 话语:从被动追随,到主动超越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深信,亚洲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将成为此后年史书中占主导地位的故事。 “亚洲世纪”,不是恭维东方的标签,而是震撼世界的现实。英国国防部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列入《-全球战略趋势》报告,认为这是人类正进入大转型、大风险时期的重要变化之一。 伴随着亚洲经济体量的崛起,亚洲话语在世界秩序中的分量也在迅速上升。 一战前,世界上几乎听不到亚洲集体的声音。亚非国家第一次响亮发声,是在年的万隆会议。此后半个世纪,亚洲国家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积极发声,亚洲思考和亚洲经验越来越受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sh/11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鲜电商行业深度报告前置仓的市场空间及竞
- 下一篇文章: 猪油怎么那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