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稻米,万年永宝,二十四桥明月夜
有国家博物馆坐镇,首都博物馆是个太过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我也是第一次去逛,却原来也是国宝荟萃,异彩纷呈,值得N刷的好地方。 这里常设展里的镇馆之宝各个领域都有重量级的----青铜、石刻和瓷器,样样俱全,不细说了。光是知道这里有全国最先进的“货运车直接坐电梯进库房,最大程度减少装卸文物的风险”的高级装备,就能感受到这个市级博物馆的实力不容小觑。 主要记录两个特展,都是8月即将结束,个人觉得很值得看。这一周疫情状况不明朗,各个博物馆纷纷暂停了人工讲解服务,我很幸运的赶在了这波疫情之前,听到了志愿者老师们的精彩讲解。 特别是那个讲万年永宝里一万年稻米的老师,其时特别激动,他说,稻米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上山遗址(距今年-年)被发现,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检测断代,不仅将中华民族驯化稻米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一万年前,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类驯化稻米的初步证据。这颗小小的稻米是首次进京展览,针尖大小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文化历史人类农业发展内涵,跨越万年。老师说现在中国的考古以及文物修复技术已经在很多方面世界领先了,每一个中国人都该为此自豪。生逢和平盛世,就像整个展览的第一件文物西周伯椃虘簋中铭文所期盼的:“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 博物馆小白自己逛,很有可能错过,听老师讲讲,还是一个这么投入了强烈个人情感的讲解,印象就很深刻了。 这两个展览内容非常丰富,陈设合理,观众互动的体验也有用心。这里放几张照片(如无特别说明,摄影均为小鱼儿)和简单的笔记。有兴趣的童鞋可以自己去看,收获会多多。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 展期:年5月18日——8月17日 地点:首博博物馆一层B展厅 摘要:“展览分为‘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章节,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要科研成果与代表性展品,全面梳理中国馆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展示馆藏文物科学认知、保护修复、工艺复原、预防性保护的最新成果。“万年”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慧眼”介绍了考古文保工作中的科技手段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发现。“巧手”通过一组组精美文物,展现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现代文保专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芳华”意为通过形神兼备的工艺复原,让文物再获新生、重现芳华。“永宝”展示了基于预防性保护的文物风险管理系统。 这两张照片来自网络,上图中那个展柜里圆圆的悬在中间的盒子里就放着那颗万年稻米。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马车(复制件),古代的豪车原来是这个样。《周礼·考工记》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车舆是古代机械制造最高工艺水平的集大成者。 唐开元二十四年,唐高祖李渊的玄孙女、25岁的公主李倕病逝。她的墓葬中发现冠饰,整个冠饰包含零散构件余件,出土时保存状况极差且层位复杂,专业人员采取打石膏包的方法将其整体带回实验室,经过长时间的仔细清理、逐层提取,终于复原了这件令人惊艳的冠饰。今天我们看到的复原宝冠,主体材料为*金,上面装饰着珍珠、绿松石、琥珀、蓝宝石、紫晶、象牙等各色珍宝,精美绝伦。一鳞鳞吉光片羽,终复原出盛唐气象。 这台提花机是根据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及相关资料,以1∶6的比例复原而成,用它可以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这个“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太有名了!年,新疆尼雅墓地出土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它是迄今所见经线密度最大、织造难度最高的汉锦,堪称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纺织考古发现之一。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人员经过深入研究,复原了西汉时期的多综提花织造技术,成功实现了“汉机织汉锦”。 这是当代考古工作者创造出的“汉机织汉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它不会开口说话。从科学认知到人文解读再到传承弘扬,构成了考古文保工作的完整链条。“策展人的这段话很好。 “文物出土时大多是‘尘满面,鬓如霜”,但如果只是时间的杀猪刀都还不算最差,最怕的就是被盗墓扰动破坏的文物。老佛爷慈禧太后的墓遭到当时官方力量主导的*阀盗掘,手段相当凶残,破坏非常彻底。这件*江绸绣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龙袍是老佛爷穿着入棺的层层衣物的最外层,被发现时基本处于“无力回天”的状态,经过当代考古人的努力,也活了过来,让我们有机会一睹这件老佛爷上西天时穿的龙袍的风采。负责修复的负责老师说:“只希望老佛爷能满意吧。" 唐代韩休墓出土的《玄武图》(左图)。右图来自网络,是出土时的状态。 韩休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以直言敢谏留名史册。他的儿子韩滉也曾任宰相,所绘《五牛图》为传世名画。《玄武图》绘于墓室北壁,发现时已被严重盗扰,百余块壁画残块散落在地。文保工作者运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新型纳米材料,完成了壁画的修复。 (图片来自网络) 陕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绿面跪射俑单膝跪地,面容刚毅,栩栩如生。它是秦陵兵马俑中唯一发现的绿面俑,极少出馆展览。另一尊紫衣御手俑头部缺失,双手前伸,似在持缰御马。俑身所绘紫衣的颜色,来自一种人工合成的颜料,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汉紫”,其主要成分为硅酸铜钡。 根据展板和视频介绍,秦陵兵马俑表面原本施有明艳的彩绘,出土时彩绘层迅速卷曲起翘脱落,极难保存。得益于专家研发出的新材料和特定的加固技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多年前彩绘兵马俑的本色。 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以及等等... -1)甘肃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壁画的层层揭秘:北凉、唐代、元代,三个朝代的壁画重层叠加。修复后成功剥离出下层北凉时期胁侍菩萨和上层元代胁侍菩萨,唐代的由于层太薄,暂时不予干预。 -2)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余枚竹简木牍,其中的《论语》为失传余年的《齐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论语》最早抄本。埋藏千年的竹简字迹漫漶,许多古文专家花费一辈子也识读不了几支。现代脱水、修复、红外线成像技术让恢复竹简以及识读古文字更可能。 -3)清代蒋懋德画山水图贴落修复。了解了”贴落“原为故宫符望阁内檐装饰,张贴于一层北侧西小间南墙。就是乾隆皇帝退休后装修自己的房子贴壁纸,就让大书画家画整墙的绢本设色,青绿山水。不愧是十全老人! 秘境:秘鲁安第斯文明探源 展期:年5月21日——8月22日 地点:首博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 摘要: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秘鲁共和国建交50周年。此次展览为全国巡回展的最后一站(之前展出有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从金刚鹦鹉羽扇到羊驼彩陶,“秘境”展以组件秘鲁珍贵文物,集中呈现15个秘鲁古代文化,展现大洋彼岸从公元前1年至16世纪秘鲁先民鲜活的生命历程。秘鲁是南美洲安第斯文明最主要的起源地,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族群所创造的各种文化在这里百花齐放。“秘境”展共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文明初绽、多元共存、群雄并起和帝国绝响。 这个国家和文明对我都是非常陌生,所以就完全是听故事。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文物都崭新,颜色鲜艳饱满,不像文物。老师说是因为那里气候异常干燥,特别有利于文物保存。 虎鲸陶器,从没有见过虎鲸造型的器物。安第斯文明里动物造型很丰富,崇拜大型猫科动物,大羊驼,不一一赘述。 这个神是一个主神,名字很长,我忘了。他的脸部有明显的猫科动物的特征。这件陶器是表现这个主神出现在笋瓜里,笋瓜是秘鲁人日常食物。这个题材的涵义就是”神是无处不在的“,如果做坏事,就会从你每天吃的食物里出来。 这个图案是神在舔战俘,战俘的素材也很多,虽然秘鲁的画法色彩都是很卡通的,用现代的语言说就是“萌”,但细思极恐。 跑步的人,几千年前的东西却莫名的有很强烈的现代感。 鸭子武士,这个题材的意思是“万物都可以是战士”。 老夫妇。老头已经死去了,这个题材的意思是“死者并没有离开,还和生者生活在一起”。 接生 这样巨大的金首饰居然是耳环,他们古代的贵族的耳洞好大啊! 秘鲁木乃伊,故事很多,可我还是有点儿怕,就不复述了 秘鲁古代文明中的结绳记事,曾经如此灿烂的文明就是没有创造文字。现在很多对文物的解读都是他们的专家在猜猜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没有被殖民者践踏至消亡,太不容易了。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这张照片,对我也是一个全新发现:原来同一个全国巡回展在不同城市的尺度还是不一样的!这张照片是微博上看到的,说是之前广东省博的特展“*金国之谜:秘鲁安第斯文明特展”。现在到了首博,并没有这两个展品。广东的展是收费的,首博是免费的。也好吧,也许可以说明这是一个多元的、百花齐放的文博时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sh/9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白精灵rdquo现身顺
- 下一篇文章: 以邮轮的方式环游南锥体,去往世界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