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说语文余映潮例谈教材研读与阅读教学
第一部分,谈教学创意。什么是教学创意呢?所谓的教学创意就是指教学设计。就是在讲一个课的时候,初步思考怎样处理教材,从什么地方开始上课,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训练活动。也就是说对你的课堂教学有个大致的规划,这节课应该怎么样展开。为什么叫创意呢?就是有你自己独到的地方,因为有独到的地方,所以就叫创意。所以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要追求创意,追求课讲得好,课讲得生动,课讲得有趣,课讲得有知识性。 创意的秘诀在哪里?“角度”两个字。 “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没有“角度”,就是“平常”。 没有“角度”,按常规的方法来上课,用常规的手法来上课,它就没有新颖的“角度”。没有新颖的“角度”就说不上有创意。所以我说,“角度”的魅力,表现在巧妙、独特之上。“角度”是创新的生命线,没有“角度”,就是“平常”。我们看一个好课,特别是看像我们这样大型活动的课,看选手的素养,就看他的课的“角度”怎么样。 大家看出了我今天上午讲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个课的创意没有?这个课的创意是这样的,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我们对学生进行概说能力的训练,品读能力的训练,辨析能力的训练,是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像我们一般的教学,就是解读课文,所以它们“立意”是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恰到好处,切住了学生阅读像这样的课文的困难的地方。比如结构,我们学生分析结构的能力就通过这样的训练而逐渐变得成熟起来,变得优秀起来。更深刻的创意在哪里?第一步是整体,第二步是部分,第三步是细节,所以这个课呈现的结构是大、中、小的结构,概括的部分是着眼于全文,它是个大大的范围,第二步,请学生品读第4段,它是一个中等层次的范围,一个重要的段落,第三个,请学生辨析第5段的毛病,它是个小段落,大、中、小结构,这就是教学设计的技巧。在布局谋篇上,在教学的程序上使这个课成为大、中、小结构。越上越精细,创意就在这里。 那么这个“角度”在日常教学里面我们的老师是不用的。不用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材研读不到位,不能从教材里面发现极好的能够训练学生能力的东西。语文版的教材10年《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是属于老师们不喜欢教学的课文,是质量比较差的课文,但是你还是要读它。这10年里,我听语文版的课,从来没有一位老师能够说课文有毛病。这篇课文的毛病很大。你看第2段,第2段写的是什么呢?写的是物质缺乏的原因之一,我们习惯性地就要看它的原因之二、原因之三,但它只写了原因之一,就没有写原因之二、之三,它这个表述就不对,它应该怎么样表述呢?资源缺乏一种重要的原因是什么,但是不要说之一,之一人们就要接着往下看之二、之三,它没有之二、之三。所以利用课文,不仅是正面的利用,反面利用,侧面利用,这就是“角度”。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不出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角度”这东西,不经过“山重水复”的跋涉,是看不到它的;不达到“千呼万唤”的地步,它是出不来的。为了它,必须付出时间,必须耗费心力。 所以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每一节课,每一个课,都是需要我们大量的付出,付出的精力集中在哪些方面呢?集中在利用课文组织学生活动,要集中在这个方面,要集中在深刻地利用课文来组织学生活动方面。 现在,我们从利用课文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课,问题是比较大的。特别是近3年,特别是展示课,花架子比较多,没有把学生放在深入课文文本,利用课文来组织有效活动这个上面,而是想怎么做得好看,怎么热闹,怎么更有思想性。所以有时候,有的竞赛课还不如日常我们的教学,这是因为重在考虑形式,而不是研究“角度”。 “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显示着创新的高度。在一件与技术有关的事情上,你的难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 为什么?因为“角度”表示着“难度”,“角度”的新奇表示着难度的增大,“角度”显示着创新的高度。所以在一件与技术有关的事情上,你的难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你的“角度”超过了人家,你就技高一筹。所以课堂教学的优劣,实际上是与老师教学技术有关,而不是跟“形式”有关。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创意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我们来看一篇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关键词“有味地”,有味地朗读,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欣赏。“有味地”三个字就是这篇教学主要的“角度”。那么朗读、分析、欣赏就是三次活动的“角度”。朗读又有新的“角度”,分析又有新的“角度”,欣赏同样讲究“角度”。我们来看课文,怎么朗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们的朗读是:“同学们,读准字音,读出重音,读顺句子,读出感情”,大概就是这样一些口令。这个口令我们用了多少年呢?用了五六十年,从小学一年级,用到初中,用到高中,我们都是用了这一套口令,这就没有“角度”。这是一般而言让学生这样读,或者叮嘱学生一下,“同学们,大声地读起来!”那也是一般的口令,那也不是“角度”。还有的老师就说,你们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那也不是“角度”。“角度”就在你深刻地研读了课文,从中提炼出这篇文章特定的朗读训练在哪里。 好,第一次读。“同学们,读出文言短文的味道。”这就是“角度”。这个“角度”就出来了。“读出文言短文的味道”就不是一般地读了,就不能读成(一般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它就讲究语气、语调,(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好三个字,第一个字“念”,这个“念”字是很深沉的,这个被流放的人,这个苏东坡,此刻很孤寂呀,“念无与为乐者”,这个味道就出来了。看见美好的景色心生感慨,赞美它,“盖竹柏影也。”一个“盖”字就很富于情调。然后叹息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告诉学生读好这三个字,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这就叫做教学教导。你的指导就落到实处,就对学生有训练性。笼统地说,“同学们大声地读起来”“同学们流畅地读起来”,有什么用?一点训练能力都没有。 好,再来,第二次读。“读出一点快乐吧!”作者是个流放的人,这个流放的人在明月之夜,带着一种美好的心情,去找朋友玩,他应该是心情比较好的,读出一点快乐。“读出一点快乐”就把文章的波澜读出来了。(范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高兴。再把波澜马上降下去,(范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没有人和他玩。一个“念”字就把复杂的心绪表现出来了。哪几个字要读得快乐一点呢?“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还有哪个字要读得快乐一点呢?这就把学生带到分析课文的境界里面去了。还有哪一个字要读得快乐?让学生进入分析课文的层面,用朗读来表现、来读出课文的层次。这个时候的朗读它的作用就变了,它不是一般的出声的朗读,它是需要学生用朗读来表现他读懂了什么,这个“角度”很漂亮。一举多得,一箭多雕。课文要朗读了,课文要分析了,在这个基础上然后再进一步把人物的神采读出来。 我们再看《记承天寺夜游》,有味地分析。同学们,《记承天寺夜游》是神品,林语堂先生说,苏轼在*冈写的《记承天寺夜游》、《念奴娇·赤壁怀古》,还前、后《赤壁斌》,是他笔下最精的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是最精的作品,他说这是绝世妙文。84个字的文章,居然是绝世妙文,一定有他的奇特之处。同学们,请你们把它读成二个部分,读成三个部分,读成四个部分。这个分析就漂亮了。一般来讲把课文分成二个部分或者三个部分,但是老师说,我们可以把这篇课文读成二个部分、三个部分或者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神品”的魅力在哪里?同学们就分析呀。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叙事)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事,第二部分抒情或者议论。多好的结构啊。我们现在写文章大致就二层啊,我们所谓的叙议结合不就是这样来的吗?继续。 (屏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三层。再变换“角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转)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合) 四层,起、承、转、合。原来苏轼用的是中国古人最讲究的、最规范的笔法——起、承、转、合,这个起、承、转、合还有分析是什么?思绪、情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很孤寂的,一个人,这时月亮起来了,月色映照在居室里面,很高兴,又起来了。这个里面就有情感波澜。很高兴地起来,接着,情绪又下去了,为什么?没有一起玩的人,就去找张怀民。找得到了,我们一起去好了,高兴,两个人就在庭院里散步,心绪非常地宁静啊,情绪非常地宁静啊,是因为什么?月色非常的美好。但是这种美好的、宁静的氛围又勾起了他思绪,于是心生感慨。84个字的文章,就是这样波澜起伏。每一笔都到位,每一个字都到位。这就是有味地品析。 一般地,我们像这样浅显的文章的教学,我们使劲地落实,学生已经知道的词的意思,反复地翻译,反复地落实,文学的味道,美的味道一点都没有告诉他,最多只是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中的“闲人”,作一下解读而已,整篇文章的韵味没有教出来。反过来说,还是我们在研读文本、提炼教学资源方面,利用课文来训练学生方面,我们的力量差一点。所以教学做得好,肯定是提炼得好,然后把提炼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去再体会。 关于“好课”的八个方面的评价角度 谈了这个例子之后,我们就要谈一谈对课的评价。什么是“好课”?我们现在做的研究——高效的课堂教学,非常多的专家都在研究这个项目,非常多的学校都在谈自己的教学是高效的。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究竟什么是好课?我们还要认真地思索。我在这提出八个评价的角度,供各位参考。 一、充分有效利用课文的课;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充分有效利用课文的课、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是好课。两个“充分”。就这一条标准就可以否定很多课。很多课是低效的,是因为没有充分有效利用课文,也没有充分设计学生的有效活动,这个标准很厉害吧。 什么是学生的有效活动?就是为学生设计的知识量比较大、学生受到训练的力度比较大的课,那个活动是有效的。学生受到有力度训练的课,它的活动是有效的。 我举个例子,没有效果的例子给大家听。 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学习了《纪念白求恩》这样的课文之后,用10分钟,用20分钟让学生倾谈,谈我感受到了什么?这就是无效的课。那你说这怎么是无效的课?不是思想情感教育吗?同志们,语文的思想情感教育从哪里来的?是字里行间的渗透,是濡染,是潜移默化。你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对张思德的赞叹,你用“角度”精致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来感受那种精神,难道它不是情感训练吗?你为什么要倾谈呢?凡是倾谈的课一定不是好课,是因为它离开了课文的语言环境,没有在字里行间让学生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就这么简单。多少年来,我们课改的课就崇尚这种倾谈,美其名曰“迁移拓展”。现在,从全国级的大赛上来看,这一种手法就已销声匿迹。为什么?太俗气,不是语文的东西。所以充分设计学生有效活动的课就是训练,就是品析,就是欣赏,就是这一种形式。 早上我们跟学生上《期限》,两个字就解决思想教育的问题了,一个“信”,一个“理”,还有必须去反复地让学生说,啊,我终于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学生早就知道了。《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等,标题,学生就能感受到情感的力量了,还有必要用10分钟、15分钟的时间来倾谈?那就是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准备一种套话,随口而出,没有语文素养。我们是语文教学,语文素养训练在前,所以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难达到的。 充分有效地运用课堂,充分设计学生有效地活动。大家请注意“活动”二个字,最重要的活动是哪样的活动?是学生深刻地思考后,安安静静地思考后,这是最重要的活动,而不是那样一种热热闹闹的活动。老师一个问题出来,无数的学生举手发言,那样的活动没有学生深刻地思考,没有深刻思考的活动,就没有训练性。但你们观察到了没有?上午的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的教学,是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的时候,学生是觉得很为难的,那个时候是非常地寂静啊,那个课,没有人举手,为什么?有深度,但必须努力,而不是老师的问题一出来,那就举手,所以,这叫训练。所以我有一句对“热闹课”的评价,如果一节课,总是那么热闹,这个课一定不是好课。原因非常简单,所上的内容都是简单的。 我举一个例子。 小学六年级的人教版里面有篇课文叫《老人与海鸥》,老师带着学生分析,这篇课文运用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来表现,这位坚持很多年饲养海鸥的这位老人,这是小学六年级的。 好,到了初中三年级人教版《变色龙》小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同学们纷纷举手啦,这是语言描写,这是动作描写。好了,那么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是一样的教学难度。一旦把这两个课放在一起教的时候,就能够明显地看出来教学难度是一样的。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初三年级就没有“难度”,还是重复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内容,所以难怪学生纷纷举手。 那么怎样设计学生有效地活动呢?不是分析语言描写、行动描写,那个东西对学生已经太熟悉了。你要学生观察,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出来的呀?这就需要提炼。我们老师原来都教过《变色龙》,第一步,是警官奥楚篾洛夫出场,接着是那只狗出场,再接着是赫留金出场,再接着是许多看客出场,你看,这前面一部分的作用是所有人物一个一个的登场,就像演戏一样。噢,这是人物的出场开始了。你这个教学就远远地在文学的价值上,在小说的价值上,在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上,高于学生完全熟悉的那种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内容。原因是我们没有把课文提炼出来哪些地方应该很好地教给学生,因此,无穷地反复,低层次地反复。所以有效活动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有点高度,有点难度,需要安静下来思考。长时间地把时间给学生,这是聪明的老师。为什么?让他们都接受训练。课堂上有动有静,多漂亮的课堂! 二、让学生真有收获的课;让学生大有收获的课。 第二个评价标准,第二个评价的“角度”是,让学生真有收获,让学生大有收获。这是个理想的境界。如果说一个课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那不得了,如果每一课都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那我们课堂教学效率都高。 我观察了非常多的片段作文训练课,大面积上的老师的做法,一般地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观察,然后谈一谈自己看到哪些景物,然后就叫学生去描写一个片段,于是这个教学就结束了。大体而言,片段描写的作文训练都是这样的训练。这里面有什么东西没有解决呢?就是景物描写的这个片段到底是怎样展开的呢?没有解决。所以学生还是在他的经验里面埋头去写,没有理性地思考。你看今天的学生的那个训练,一个总句,还后国内,然后国外,这就是理性地思考,从国内写到国外,它就是一个展开的过程。那么写景的描写呢?景物片段的描写呢?同样有展开的过程。比如,我们站在教学楼上看下面,看下面怎么看?两种“角度”,首先看最远的,然后看中间的,然后看眼下最高的,反过来,先看眼前的高度,然后看更远一点的,然后看最远的地方。噢,一个写景的站在上面向下望的片段是,首先写比较高的一点,然后写较低的一点,然后写最远最低的一点,渐望渐远,这一个片段指导就到位了。于是学生在你这个课上就真有收获、大有收获。我们现在要力求每一节课都让学生真正地有点收获,那就不得了。 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sh/9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 下一篇文章: 让人拍案叫绝的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