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znlvye.com/

南郑是汉中农业大县,全区辖20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个村(社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3万亩,其中水田27万亩,素有“诗画家园、山水南郑”之美誉。

近年以来,南郑区委区政府提出“扩茶、增烟、强渔、兴果、优菌”总体思路,将茶叶、烤烟、稻渔综合种养、水果、食用菌等五大农业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重点予以扶持培育。制定《关于加快产业强镇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贫扶持办法》等扶持政策,以紧密利益联结为前提,加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收益链,促进融合发展、增产增效。一是个贫困村实现了特色主导产业全覆盖,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并通过达标认定;认定区级扶贫产业园区11个,建成扶贫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0个,全区实现了对个产业扶贫户的中长线产业全覆盖。二是全区累计培育带贫农业企业6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家庭农场21家,培育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4个,各类新型主体带动1.6万户贫困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脱贫。三是脱贫主导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区茶叶总面积达到23.2万亩,烤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累计达到1万亩,果园总面积达到2.76万亩,食用菌达到万袋。其中,以茶产业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以稻渔综合种养、食用菌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得到持续蓬勃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惠农增收、带贫益贫实效。

“小茶叶”铺就致富坦途

南郑区是全国重点产茶县,陕西茶叶优势产区之一,“汉中仙毫”核心产区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为了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南郑区将茶叶确定为脱贫主导产业,通过定规划、出政策、扩基地、强龙头、树品牌等举措强力推进发展,茶之“一叶”成长为全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为产业脱贫户铺就了致富路。

一是茶产业基地持续壮大。截至目前,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3.2万亩,投产园18.3万亩,实现茶叶产量1.17万吨,产值14.5亿元。全区已培育重点产茶镇12个、重点村个,其中牟家坝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区建有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培育良种母本园亩,年繁育良种茶苗万株。全区种茶农户4.5万户,占农业农户总数的32.6%,涉茶人口18.5万人。全区茶产业发展覆盖贫困村68个,带贫茶园面积8万亩。

二是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在牟家坝镇、小南海镇、红庙镇、碑坝镇等新建13个茶叶扶贫加工厂,全区有一定规模的茶叶加工厂达到了家。现有省级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园区2个,市县级茶叶示范园区17个,22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户,辐射带动农户近户。带动贫困茶农年户均增收元以上,采茶季节性用工近万人,增加茶叶加工就业岗位近人。全区共培育茶叶产销企业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建成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厂21个,清洁化生产线22条;取得SC认证茶叶企业12家,ISO认证企业4家。严氏绿叶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八宝茶树良种无性繁殖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三是品牌建设成效斐然。南郑区重点打造“汉中仙毫”核心区和“汉中红茶”研发地的优势地位。积极研发红茶、黑毛茶、古树茶等适制性产品。全区已形成绿茶、红茶、黑茶等茶产品品类,茶产业朝着优质、特色、多元方向发展。全区注册有茶叶专用商标35个,其中“汉水银梭”“绿娇子”“黄云翠竹”等10个商标被确认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绿娇子”“远山眉”“干龙洞”“汉缘”“汉绿”5个品牌绿茶、红茶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

稻渔综合种养蓬勃发展

稻田综合种养是国家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主推项目,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结合起来,开展稻鱼共作或连作,可以达到“一水多用、稻渔共生、一亩双收”的效果。南郑区水资源丰富,水田面积大,灌溉条件便利,具有传统渔业生产和新型稻渔循环发展的优越条件。先后制定《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实施意见》《新型经营主体产业扶贫扶持办法》等扶持政策,通过紧密的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加强了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拓宽了收益链,促进了融合发展,实现了增产增效。全区在新集、梁山、濂水等12个镇办积极探索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万余亩,逐步将这一新兴特色产业培育成了脱贫主导产业。

一是利用资源优势,探索发展模式。区政府出台《汉中市南郑区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扶贫实施方案》,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享受1次奖补带动贫困村3年收益分配,每年贫困村的保底收益为元/亩(不含土地流转费),每年项目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保底收益为50元/亩。根据带动贫困户计划,新发展面积按照元/亩的标准进行奖补。所带动贫困户每户享受奖补面积不超过2亩(不足2亩的按实际面积计算);年,区上从涉农资金中安排余万元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带动全区15个镇办22家渔业经营主体开展“稻虾套养”“稻鳅套养”“稻鳖套养”“稻蛙套养”“稻蟾蜍套养”“稻鲫套养”,带动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加快了产业脱贫步伐。年9月3日南郑承办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扶贫产业现场观摩会,各市县余名领导干部参加,现场观摩了2个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年4月7日,全市渔业渔政工作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扶贫现场会在我区濂水镇举办,会议现场观摩了雅和村仁豪生态农业公司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二是持续做大做优,提高带贫成效。年以来,全区持续壮大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编制了《南郑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定了《南郑区“稻田综合种养”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将财政整合涉农资金向五大产业重点倾斜,把更多贫困群众镶嵌在产业链上。全区在濂水镇、新集镇、协税镇、梁山镇、黄官镇、红庙镇、青树镇、法镇8个镇规划建设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特色小镇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其中重点打造梁山、濂水、法镇3个具有区域养殖特色的渔业小镇建设,辐射带动全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全区累计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工程项目48个,投入资金余万元,建设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地1万余亩,既鼓励经营主体集中连片发展,又支持个户适度规模自主发展,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了精准帮扶。全区已培育稻渔综合种养家庭农场14个、专业合作社23个、渔业企业8个、专业大户10户。

三是打响稻渔品牌,不断开拓市场。全区通过绿色认证水产品品牌2个,建设生态大米基地50余个、面积亩。打造了怀德“汉江”甲鱼、濂水“汉红”小龙虾、花英“稻鳅米”等成熟的区域稻渔品牌,培育开发了大闸蟹、澳洲龙虾、蟾蜍等新型特色稻渔养殖品种。

食用菌产业再启新篇

近年来,南郑区将食用菌确定为全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点农业产业,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了南郑区食用菌协会,建成了陕南食用菌集散中心,全区食用菌生产加快发展,基本形成了从菌种生产、设施栽培、产品初加工、市场营销及技术推广体系,生产模式也由传统的小作坊种植模式逐渐向现代化、标准化生产转型,形成了圣水镇、湘水镇、胡家营镇、汉山街道办香菇集中产区,牟家坝镇木耳产区,新集镇、濂水镇、黄官镇大球盖菇、扇贝菇、滑子菇等特色食用菌产区,一个促农增收致富的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一是高度重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将食用菌作为全区农业重点产业予以扶持,先后印发了《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南政办发〔〕3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实施意见》(南办字〔〕44号),提出全面加快食用菌、稻渔综合种养等设施农业发展,到年,全区食用菌规模将达到万袋以上。

二是政策扶持。区上出台了《汉中市南郑区产业扶贫资金奖补管理办法》(南政办发〔〕31号),对贫困户当年新发展袋料食用菌的每袋补助2元,发展椴木香菇、木耳的每架补助元。对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中连片新建设施食用菌大棚发展食用菌产业,每亩补助3.5万元。年区上累计投入余万元用于扶持食用菌生产。

三是强化服务。区上成立了“南郑区食用菌协会”,发展团体会员单位30家、个人会员44人,建立了南郑区食用菌协会群、产品购销群,发展成员人,充分发挥了信息沟通、技术交流、抱团发展等积极作用。全区培育菌种生产企业5家、食用菌经营主体31家,建成了陕南食用菌集散中心,有效解决了菌种、生产、销售等问题。

截止目前,全区有19个镇办发展食用菌,累计发展万袋,其中香菇万袋,椴木香菇、木耳架,袋料木耳85万袋,滑子菇、平菇、扇贝菇66万袋,羊肚菌、大球盖菇亩。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园务工等方式带动全区贫困户多户,仅此一项平均增收多元。

作者/来源:巫师说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fb/14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