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wi]

新西兰什么都大,

好像空着不如允许一切疯长。

西兰花的脚比青菜梗长,

野兔子胖的跟小狗似的。

咱国内多肉一般长得娇嗲,

新西兰大多肉得拿柴刀砍。

新西兰像住着一个处女座女巫,让一切物种被娇惯,所以尺寸不限了,婆婆我觉得这可能跟失重的太空有点类似。

各种物种都迎来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大自由,山川湖海一看就是魔幻+1。所以这就可以理解《金刚》《纳尼亚传奇》《指环王》《霍比特人》《阿凡达》这些大片都会去新西兰拍。

好像什么都大的新西兰,唯独国鸟是个圆球型的小可爱,叫kiwi。但人家是霸王龙的后裔...通常外国人叫新西兰人,会叫kiwi人。

猕猴桃因为长得跟这种鸟很像,简直一团棕灰色毛绒,所以叫kiwifruit。搞得我每次吃奇异果,都有吃霸王龙幼崽的阴影。哈哈

kiwi国的环境到底好到什么程度

PM2.5极低。我在草原上的时候,那边人告诉我,“哎呀,平时pm2.5都是0,可能是旁边的牛放了一个什么,才造成0.01的!”听的我一愣一愣的。

最喜欢那边的一点是人心也大,说话从来不拐弯。新西兰目前是初春雨季,所以经常看见地平线升起的粗壮的彩虹,要能见度很高的天空才有这种福利。有时候还是双的,我们一群中国人尖叫着拍啊拍,kiwi人通常会露出kiwi??般无语的黑豆子眼睛,目光如炬犀利,照着“真土啊”三个大字,确实啊,跟她们一比,我们每天在吸土。

kiwi国跟澳洲很像,各种奇怪的昆虫、动物都很多,要十二分的小心。那一年夏天,朋友说新西兰sandfly沙蝇厉害,比蚊子体形还小,咬完一包血,又痒又痛的。吓的我迟迟都没有过来的打算。还好,现在是冷风吹袭草原的春天。

新西兰的阳光也是自由的,没有云的时候是直冲地面。我这影子照的腿长2米8,简直有路灯投射的效果。

毛利人是大自然的“美食家”

现在国内路上随便一条大花臂都会把我的眼神牵走,对kiwi国土著毛利人来说,那是“温饱型”纹身。而作为纹身的始祖,老司机当然已经开出去好远,毛利人身上的花纹简直可以用幅员辽阔来形容。越有地位的酋长,纹身就越多。女人据说只能允许纹在嘴唇、鼻孔、下巴这些地方,为了遮盖皱纹用,这样看起来青春永驻。大美人的嘴唇全是青色的。这点我持保留意见,倒是觉得她们最美的时候是做窑烧美味的时候。

毛利人至今还保留着用地热来烹饪食物的习惯,集火山周围的温泉地带而居。大自然对他们来说,是威严的父亲,偶尔发火没事,日常总是温暖如袅袅炊烟。他们最爱就地取材,大自然就是一个巨大的蒸!箱!

银蕨叶嫩芽看着就很好吃

毛利人在原始森林深处发掘了很多食材及调味品,如新西兰蜂蜜(honey)、银蕨叶嫩芽(Pikopiko)、霍罗皮托胡椒(Horopito)、卡瓦胡椒(Kawakawa)、火山岩盐等。

还有一种叫做窑烤(注意,是烤),比较像我们小时候去外面野炊时候的情景。毛利传统做法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土坑,把圆石放在坑内生火加热。然后把猪肉、羊肉、土豆、红薯等新鲜食材用树叶密封,然后放在土坑内滚烫的石头上,最后覆土填充空隙,保持坑内热量不散失。

这种办法和现在咱们的叫化鸡和巴西最早的烤肉异曲同工,也是人们热爱烟熏风味的源头。

长达3-4小时的美味等待倾注了毛利人对食物的热情。如果说大火之后的惊喜食物“烤肉”是远古时代野人发掘美食的里程碑。那我想说,旋转烤法,或者说有均匀温度的烤法是现代人撸大串的里程碑。小串怎么烤都成,但是说到保留原汁的大肉,比如烤羊羔,还是粗鲁的“地里焖”,就有点暴殄天物了。

这样的烤羊羔,生活在草原上的kiwi人,大概一个月吃一次。这可以说是3.0版本的“窑烤”美味。铁炉代替土,一盖上,不仅保存扑鼻的热香气,又锁住肉汁液,尝起来外生脆,内鲜嫩可口。

北京的美食圈朋友无所尉给了我一块羊腹摸,他说那是一只烤羊最美味的部分。那层薄薄的脂肪已经变成了薄片油渣,把脂肪的乳香都给渗到背后幼嫩的肌肉,真的吃不够。上面的辣椒并没有传统我们吃过的???到嘴巴肿起的刺激,而是墨西哥的增香辣椒,里面老板还加了糖,总之有恰到好处的鲜甜味道。对南方人来说,并不是看起来的重口味,而是满满的醇厚味。

新西兰是“紧紧海鲜”的天堂

起先我不知道为什么kiwi国的海产品的肉都是紧紧的….

拿三文鱼来说,其实全球大体的三文鱼肉都是软嫩的,新西兰第一高峰库克山(MountCook)的却是Q弹的。那些三文鱼常年生活在蒂卡波湖(LakeTekapo)冰水里,大概是肉紧一点可以扛冻吧。

连新西兰南岛的银鱼,也跳脱国内“太湖三白”中的小银鱼很软的概念,有点滑溜溜的韧劲。后来听了外科医生朋友说才知道,真的是为了抗冻,肌肉一直发抖所以会紧啊...

还有国内高级西餐厅里一直主推的海鳌虾(langousyine),又被叫做新西兰小龙虾,刺身吃,特别有柔韧感,像有嚼劲的大颗的鲜果冻。这种肉质的厚度,一般的甜虾是没法比拟的。

新西兰马尔堡长相思很出名,当地更出名的是搭配长相思的绿唇贻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外壳一圈有一条明显的绿边。我们国内晒干的叫“淡菜”,英文名叫mussel(肌肉)。

气温低的海域,真的可以锤炼musselman一样的美好肉质肌理。婆婆我记得每年kiwi国还会举办开贻贝的活动,吃贝高手会像开啤酒盖似的一路杀过去,很有趣。

新西兰我印象最深的“嚼劲”还是黑边鲍鱼,又叫做Pāua,是当地一宝。不过这种鲍鱼是对环境十分傲娇的小公举。海水要冷、盐分要高、水流要急、水质要清,且还要背风、背流的岩礁区。每年地震的时候,就会振出一家子,但是新西兰人为了保护鲍鱼,就把他们请回海里。

打磨后的鲍鱼壳对新西兰人来说,也是非常珍贵的工艺品。

新西兰正是拥有保护得当的地理环境,才孕育了鲜美的黑边鲍鱼。在国内我吃过不少高级馆子的黑金鲍,有日式刺身,法式低温慢煮,还有意式红烩,却第一次吃到做成蘸酱的黑金鲍,配黑松露玉米片。

配上芝士打泡,奶香把咸鲜味提升了。这里大多数人食用时确实把它切碎做鲍鱼丁或整个煎食,也有人把它当做刺身生吃,那也是对鲍鱼新鲜度要求最高,也是最好吃的食用办法。因为肉再紧的食物,一做刺身就变成弹牙。

吃这席菜的餐厅在天空塔上面,叫做sugarclub,也是这家餐厅让我扭转对新西兰的“薯条国”印象。老板是个很有能量的英国人,出生在新西兰,同时经营几家高端餐厅,美食节目评委,还出书。他现在俨然是新西兰餐饮的领 人物,说成功的秘诀就是“一直在变”。

他的菜单里时常会出现新书里面的菜品,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互联网一直在鼓吹的“新零售”。很多慕名而来的粉丝,就从书里找自己钟爱的菜品来“试菜”。

譬如这道餐后甜点就是家常可以做的,上面是绿茶和苹果酱汁,里面是冻椰奶啫喱,综合的清新香气非常讨喜。

我也做了一次追星族,拿了一个签名。到了晚上,这家餐厅就是宇宙的核心。

关于没有吃到布拉夫生蚝的遗憾

新西兰每年的各种美食美酒节很多,我最期待的就是马尔堡的美食美酒节和布拉夫生蚝节。布拉夫(bluff)生蚝属于生蚝中的滑妹子,和普通的外壳崎岖的生蚝不一样,圆圆光光的。

如果你非要排个先后,我觉得马尔堡喝长相思可以缓一缓,先布拉夫生蚝节吧(







































北京中科忽悠
白癜风什么原因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sh/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