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清单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关键词背
广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13/4325812.html 点上方蓝字,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C苏格拉底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有巨大的潜能,需要积极发掘。题目问启示,③与材料不符,本身也是不合理的说法,排除。①、②、④都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答案选C。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一、和朋友在一起1.我的朋友圈(进入初中,我们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交往范围扩大了,朋友圈也扩大了,与朋友的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也许有人发现,自己的朋友圈比以前要小了,但是交往更加深入,朋友关系更加密切。2.友谊的力量(朋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①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朋友的影响。朋友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会 ) ①小强向王老师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议 ②小刚不服刘老师的批评,顶撞老师 ③晚会上,王老师和小丽表演的哑剧让同学们好开心 ④放学后,小敏和张老师交流自己与同学交往中的烦心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B师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关心、携手共进,是师生交往的良好状态。①③④体现了良好的师生交往的关系,正确。②小刚不服刘老师的批评,顶撞老师,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错误。答案选B。 2.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偶尔被老师误解,也会与老师发生矛盾,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找来家长质问老师B.拒绝听课,与老师对抗 C.不分场合与老师顶撞D.主动与老师沟通 D与老师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要主动与老师沟通,师生间的分歧多因沟通方式不当引发。要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尊重、关心老师,D正确。A、B、C都不是与老师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错误。答案选D。 第七课亲情之爱 一、家的意味1.生命的居所(1)什么是家庭?家,是我们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2)家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2.中国人的“家”(1)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①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②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2)我们如何孝亲敬长?①尽孝在当下。孝敬双亲长辈,关爱家人,不仅仅是长大成人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②尊敬。尊敬双亲长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如有不同见解,不急于反驳,理性地与他们沟通。③倾听。与双亲长辈保特亲近、融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双亲长辈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④感恩。知恩、感恩,用行动表达感恩之情。认真学习,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是一种感恩;了解双亲长辈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劳,平日主动承担力所能度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也是感恩。二、爱在家人间1.体味亲情(我们如何体味亲情?)①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份情感,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劳,或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②亲人之间的爱,有的是细致入微的照顾,有的是脉脉温情的牵挂,有的是设身处地的体谅……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同,有的温馨和睦,有的磕磕绊绊,有的内敛深沉,有的自然随和……有时我们可能因为它的平常而忽略它,有时我们似乎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甚至因此否认亲情的存在。③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但是,只要我们用心感悟就会发现,家中的亲情仍在,尽管它的表现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2.爱的碰撞(1)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①进入初中的我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 ) ①是一个普通人热爱大自然,亲近动物的表现 ②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③是一种漠视生命的行为,有可能对海鸥的生命造成伤害 ④是有悖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D人类要珍惜和敬畏生命,材料中游客抓海鸥自拍留影的行为既漠视生命,又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③④正确。①认为抓海鸥自拍留影是热爱大自然,亲近动物的表现是错误的,这样容易伤害海鸥的生命,②认为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理解是错误的。答案选D。 第九课珍视生命 一、守护生命1.爱护身体(1)我们为什么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守护生命首先要 )①生命是可贵的,必须珍惜生命②生命太脆弱了,它经不起任何风浪的冲击③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A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生命虽然平凡,却也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材料中闫森的父母捐献了闫森的两肾一肝和双眼角膜,帮助了5个人,延伸了闫森的生命,为他人作出了贡献,其15岁的短暂生命是有意义的,①③④正确。②项本身表述错误。答案选A。 2.扬州好人刘卫国,部队当兵,抗洪抢险屡立战功,退伍创业,10多年捐赠50多万元,还自掏腰包资助困难退伍*人和群众,刘卫国的事迹告诉我们( ) A.关爱自己更重要B.做大事才有价值 C.人生意义在于奉献D.人在逆境中有目标 C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生命虽然平凡,却也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材料中刘卫国,退伍创业,10多年捐赠50多万元,还自掏腰包资助困难退伍*人和群众,为国家、社会、他人作出巨大贡献,他的生命是有意义的,C正确。A、B本身表述错误,D与材料无关,答案选C。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 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进入中学,新的目标和要求激发着我们的潜能,激励着我们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似乎每天都有做“最好的我”的生命冲动。 《礼记·大学》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学生活的序幕刚刚拉开,面对各种可能与挑战,我们要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白居易《温尧卿等授官赐绯充沧景江陵判官制》:“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苟自强不息,亦何远而不届哉?”意思是:走一千里路,也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3.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相关链接。 节选自《格言联璧》。释义:志向所趋,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即使是山海尽头,也不能限制。意志所向,没有不能攻破的壁垒,即使是精兵坚甲,也不能抵抗。 4.“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努力需要坚持。“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如果不努力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梦想就会成为空想,只能是画饼充饥。 《尚书-周书》中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中学时代,我们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我们怀揣梦想,从这里起航! 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会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可以成为艰苦却十分快乐的探索之旅。 语出《孔子·雍也》。释义: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会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意味着要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养料,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释义: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8.“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会学习,还意味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可以与同伴相互帮助、分工合作,在交流切磋中共同完成任务。 语出《礼记·学记》。释义: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9.乔哈里视窗 拓展空间——邀请同学、朋友、老师和家人,请他们谈谈对你的看法,并将他们的看法以及你的自我认识填写在下图相应位置 所谓的乔哈里视窗(Johari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开放区: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多说、多问不仅是一种沟通技巧,同时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如果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多说,同时要多提问,寻求相互的了解和信任,因为信任是沟通的基础,有了基础,就不难建设高楼大厦。 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例如性格上的弱点或者坏的习惯,你的某些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一些感受,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盲区最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不拘小节、夸夸其谈的人。他有很多不足之处,别人看的见,他却看不见。造成盲区太大的原因就是他说的太多,问的太少,他不去询问别人对他的反馈。所以在沟通中,你不仅要多说而且要多问,避免盲区过大的情况发生。 隐秘区:是自己知道、别人却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例如你的某些经历、希望、心愿、阴谋、秘密,以及好恶等。 未知区:是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信息。例如某人自己身上隐藏的疾病。 未知区大,就是关于他的信息,他和别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人,他不问别人对自己的了解,也不主动向别人介绍自己。封闭使他失去很多机会,能够胜任的工作可能就从身边悄悄溜走了。 所以每一个人要尽可能缩小自己的未知区,主动的通过别人了解自己,主动的告诉别人自己能够做什么。 10.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 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古人云:“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语出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发挥人才的特长,那么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失败;不挑剔人才的短处,那么世界上就没有被遗弃的贤才了。 11.“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 更好的自己,是在和他人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更是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这是中学时代的成长课题,它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寻。 释义:路途漫长遥远,只要心志所向,即使距离远,也不要阻挡。 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 (一)古文类 1.“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带着对这友谊的憧憬,让我们走进友谊的天空,探寻友谊的真谛,缔结真挚的友情。 [出处]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翻译]曾参说:“君子以合乎礼仪的标准和方式来选择、交往朋友,以与朋友的交往来辅助仁德的修养。” 《论语通说》中解释:“‘文’是礼文、节文之意。‘以文会友’,即是说在交友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朋友的素质,还要注意交友的方式,始终以礼相待。能做到以上两点,交友的过程不啻是个成仁的过程。” 《论语今读》说:“为什么要‘以文’才会友?注家又有各种讨论,如‘文者,礼乐法度刑 纲纪之文’,‘布帛菽粟之文,非古文之文、时文之文,雕虫藻丽之文,会友以收摄身心,此学人第一切务’(《反身录》),仍‘一是以修身为本’。今天则是以学术之‘文’(世界一年多少学术会议、多少学术论文!)来会朋友,以切磋琢磨,发言讨论,而所辅者并非‘仁’,而是‘知’了。” 为什么“以友”能够“辅仁”?李泽厚在书中还引用了康有为《论语注》的一段话,其解释可谓精当明了:“人情孤独则懒惰,易观摩则奋历生。置诸众正友之中,则寡失德;置诸多闻人之中,则不寡陋。故辅仁之功,取友为大。”就是说,多跟好人、仁人交朋友,以“仁”的标准来交朋友,是成仁、达仁的重要途径。《论语》开篇第一章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乐淘淘于远方的朋友来与他相会,想必是出于“辅仁”的原因。一帮仁人朋友欢聚在一起,其所论、所做自然离不开高尚的仁德。就像现在慈善家们聚在一起做善事,“志愿者”们结成组织做义工,大家互相勉励帮助别人,使自己的灵*也得到升华,岂不是快乐无比的事? 2.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与正直、诚信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出处]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论语?季氏篇》 [注释]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3.《木瓜》——节选自《诗经·卫风》 阅读感悟 木瓜 投我以木瓜①,报之以琼琚②。匪报也,永以为好也③! 投我以木桃④,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⑤,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是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是先秦时期卫国的一首描述爱情的民歌,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词语注释] ①木瓜:落叶灌木,果似小瓜。古代有以瓜果之类为朋友的信物的风俗。 ②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你将木瓜投给我,我将回报你珍贵的佩玉。投,投掷,此作赠送,给予。报,报答。琼琚,佩玉名,古代的饰物。后边“琼玖”、“琼瑶”同此。 ③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并非只是为了回报,而是表示永远相爱。匪:同“非”。好,爱。 ④木桃:蔷薇科木瓜属,落叶小乔木,无枝刺。 ⑤木李:果名。即榠樝[míngzhā],又名木梨。 [作品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作品评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对于这么一首知名度很高而语句并不复杂的先秦古诗,古往今来解析其主旨的说法居然也有七种之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按,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从宋代朱熹起,“男女相互赠答说”开始流行,《诗集传》云:“言人有赠我以微物,我当报之以重宝,而犹未足以为报也,但欲其长以为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如《静女》之类。”这体现了宋代《诗》学废序派的革新疑古精神。但这一说法受到清代《诗》学独立思考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姚际恒的批驳,《诗经通论》云:“以(之)为朋友相赠答亦奚不可,何必定是男女耶!”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而且更明确指出此诗是爱情诗。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如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小它的外延越大,因此,轻易肯定否定某一家之说是不甚可取的。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此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木瓜》一诗,从章句结构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没有《诗经》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这不是没法用四字句(如用四字句,变成“投我木瓜(桃,李),报以琼琚(瑶、玖);匪以为报,永以为好”,一样可以),而是作者有意无意地用这种句式造成一种跌宕有致的韵味,在歌唱时易于取得声情并茂的效果。其次,语句具有极高的重叠复沓程度。不要说每章的后两句一模一样,就是前两句也仅一字之差,并且“琼琚”、“琼瑶”、“琼玖”语虽略异义实全同,而“木瓜”、“木桃”、“木李”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考证也是同一属的植物.其间的差异大致也就像橘、柑、橙之间的差异那样并不大。这样,三章基本重复,而如此高的重复程度在整部《诗经》中也并不很多,格式看起来就像唐代据王维诗谱写的《阳关三叠》乐歌似的,——自然这是《诗经》的音乐与文学双重性决定的。 “你赠给我果子,我回赠你美玉”,与“投桃报李”不同,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西大得多,这体现了一种人类的高尚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友情)。这种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实际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义,表现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所以说“匪报也”。“投我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其深层语义当是:虽汝投我之物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实贵逾琼琚(瑶、玖);我以琼琚(瑶、玖)相报,亦难尽我心中对汝之感激。清牛运震《诗志》评此数语云:“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他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将木瓜、琼瑶之类已基本抽象化的物品看得太实,其他解此诗者似也有此病。实际上,作者胸襟之高朗开阔,已无衡量厚薄轻重之心横亘其间,他想要表达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从这一点上说,后来汉代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尽管说的是“投金报玉”。其意义实也与“投木报琼”无异。 4.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探究与分享: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你如何看待这两个观点。 君子之交淡如水,亦作"君子之接如水"。亦作"君子之交淡若水"。谓贤者之交谊,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辩义]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纯的像水一样。这里的“淡如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 [出处]《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翻译]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薛仁贵尚未得志之前,与妻子住在一个破窑洞中,衣食无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 后来,薛仁贵参*,在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东征时,因薛仁贵平辽功劳特别大,被封为“平辽王”。一登龙门,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薛仁贵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美酒两坛”。一打开酒坛,负责启封的执事官吓得面如土色,因为坛中装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启禀王爷,此人如此大胆戏弄王爷,请王爷重重地惩罚他!”岂料薛仁贵听了,不但没有生气,而且命令执事官取来大碗,当众饮下三大碗王茂生送来的清水。在场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贵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后说:“我过去落难时,全靠王兄弟夫妇经常资助,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荣华富贵。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礼不收,却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来的清水,因为我知道王兄弟贫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此后,薛仁贵与王茂生一家关系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话也就流传了下来。 5.古人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古人云:“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说:“仁者如射”。意思是说:“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先要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再放箭。”那么,到底要调整哪些“姿势”呢?这又要回到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理论核心:关于“仁”的内容。孔子认为有五种品德,即恭、宽、信、敏、惠,具体来讲,恭就是庄重,宽就是宽厚,信就是守信,敏就是敏捷,惠就是慈惠。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既要自尊自重,又要互尊、互爱、互信。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孔子把“仁”阐述成贤能 治的一切准则,又阐述成最高道德标准,它概括了一切善良的品德。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构成了自己全部思想的核心。因此,要成为“仁者”的关键是要“首先端正自己”。 如果射“不中”怎么办?孟子给出的答案是:“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告诫我们:如果射不中,就做两件事,一是不要埋怨胜过自己的人;二是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孟子的这段话,一下子就把仁者的标准给确定下来了。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呀! 6.“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呵护友谊——“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友谊,像一株慢慢生长的植被,需要精心养护,经受风雨的洗礼、时间的磨砺。 结交朋友要意气相投,要能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切磨:本指加工玉石等器物,此引申为学问上的探讨研究。箴(zhēn):劝诫、劝勉。 出自《千字文》,谈的是五伦中的“朋友道”,是兄弟之道的拓展。一个人果真能够做到“兄友弟恭”,一定能够结交到良朋益友。如果手足之情都处不好,哪里会有真朋友呢?所以“十无益”中的第二条才说“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五伦中的其他几伦都好理解,唯独“友道”不好理解。为什么朋友也算一伦呢?人在一生之中会遭遇无数的痛苦与烦恼,有的痛苦上不可对父母师长言说,下不可告妻子兄弟,只能向朋友倾诉。人在一生中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是很痛苦的,也是做人的失败。 交朋友一定要投分,也就是投脾气、投缘分,不是一类人就千万不要聚到一起,因为“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况且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彼此不是一类,就格格不入。朋友之道讲一个信字,彼此推心置腹,诚信有义,才是真朋友。现代社会是工商时代,凡事都讲一个利字,无利不起早。这种名利场中的酒肉朋友,与此处讲的“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一定要辨别清楚。 朋友相处,应该像曾子说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弟子规》中说“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有进步要互相鼓励,有过失要互相规劝,有困难要互相帮助,有心得要互相交流,这就是“切磨箴规”。切磨是“切磋琢磨”的缩略形式,意指对学问的探讨与研究。“箴”字的本义为竹针或石头针,可用于针灸治病。箴文是一种告诫类文体,起规劝、纠正作用,箴言就是有哲理作用、能激励人的座右铭。规是劝告、建议。 朋友间的规劝要注意分寸和尺度,这是“交友投分”的另一重含义。“分”是本分、分量,“投分”就是要恰如其分。朋友间相劝要适可而止,不听也就算了,我们作为朋友的责任尽到了,再劝就会结怨。所以孔子在《论语》中告诫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过分了就会自取其辱,那又何必呢? “切磋琢磨”这四个字,本义是指玉石加工过程的四道工序。从昆仑山采来一块石头以后,第一道工序就是“切”,从中间剖开看看石头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块玉。有的石头里面根本没有玉,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玉,只能做戒指面。有的石头里面真有大玉,可以做成价值连城的工艺品。第二道工序是将石头中的玉“磋”出来,这种未经雕琢的原料玉石叫做“朴玉”。接下来要按照朴玉的形状进行雕琢,或雕凿成玉佩首饰、杯盏盘碟、佛像神像等等,就叫“琢”。最后一道工序是磨光,就是“磨”。前两道工序一个人干不了,所以要“两个人切磋切磋”;后两道工序可以自己干,因此说“让我琢磨琢磨”。 (二)警句类 (1)有人说:“能结交的结交到亲密的朋友是一种幸福,而拥有一个对自己有深刻而良好影响的朋友则是人生的幸运。” (2)有人说:“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1.“古人云:安其学而亲其师” 导语部分: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指导者和成长的引路人。“古人云:安其学而亲其师”。很多成年人回忆青春往事,常常把与老师共处的校园生活看成一生中一段美好在经历。 古人云:安其学而亲其师,出自《学记》篇,原文:“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大意是说:因为这样,所以能“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今后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其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一个古老的的职业。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传承。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 “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身为老师,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如果内容有点枯燥,那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 “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师德高尚,源远流长。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者必须依法执教,以德育人,爱岗敬业,尽心竭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古人云:“教学相长” 古人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出处是:明·朱柏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 (2)解释为:吃每一碗粥、每一碗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多少能源的消耗,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半根丝、每半缕线,都要常常想想其中含几多物质能源和几多人的心血,应该好好珍惜。 5.“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论语·学而》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悌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 1.“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古人云:“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出自《荀子》。意思是:水和火是气构成的,但是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是没有智慧,动物有智慧但是不讲仁义道德,人则是由气构成,有生命,有智慧,也讲到的,所以是天地间最尊贵的。 知:通“智”,意思是智慧义:这里泛指仁义道德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生命也是短暂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出自《庄主知北游》,意思是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不过一瞬间罢了。意思是说时光飞逝,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不要轻易放弃,努力作出一番事业来。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的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3.“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意思是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4.“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意思是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5.“推己及人”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出自《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集注:“推己及物。”释义推:推想;及:到。意思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有四种道德的潜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解释可见原文下方。(略) 这是四端学说的一个概括。,四端学说是孟子一个重要的思想内容。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提出四端说同当时人性善恶的争论论密切相关。孟子主张性善论,故提出四端说予以论证,同时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批驳。在孟子那里,人性论与仁 论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孟子提出“四端”说,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为他宣扬仁 寻找理论根据。(1)仁,义,礼,智 “仁”是“仁爱慈善”“义”是“正义奉公”,“礼”是“尚礼守法”“智”是“崇智求真”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面对挫折,发掘挫折,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我们可以逐渐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这个句子出自孔子为《周易》写的《象传》。象传,既是解释卦象立义的。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更多精选文章?中考必备核心知识点 ?中考思品核心考点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教案展示) ?统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教案展示)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核心知识清单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教材解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解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教材解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电子教材(电子课本)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电子教材(电子课本)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电子教材(电子课本) ▼更多精彩推荐,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sh/9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梁昭ldquo谋杀母语rdquo
- 下一篇文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