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燕子说到今
北京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燕子,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似剪刀。今天所说的燕尾服,就是取其形而名之的。它属候鸟,春归北方,秋至南方。因其不耐寒,而又不能冬眠,再加之又无蚊蝇之类可食,故需迁徙。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玄(黑色)鸟也,象形。”东汉·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燕,玄鸟也,春风而来。”汉字在隶化过程中,将“火”和动物的尾巴“灬”(四点底)并入一部。商的祖先叫契(xiè),与皋陶(yáo)和大费(秦祖先)同时,系舜时人,曾与大禹共同治过水。他的母亲叫简狄,传说她在高台上见燕子来,且遗下一卵,食之而后有孕生契。这种神奇的诞生经历,是在原始社会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情况下才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是人为的为其祖宗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于是商的祖先的图腾应该是小燕子。小时候,记得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唱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这里的春天最美丽。”这首歌散发着童真,飘荡着稚气,流淌着可爱。首先我们先来看小燕子的形象和生活特征。南宋·史达祖《双双燕》说,它“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这是写小燕子的活动场所和动态美的。它喜欢在花丛中一掠而过,在飞行中捕捉昆虫。它体型虽小,但飞行轻捷。它又爱“贴地竞飞”,这是说在天阴欲雨时,因空气气压增大,飞虫只能在低处飞行,小燕子也随之贴地而捕之。有谚曰:“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是大雨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差(cī)池”,参差不齐的样子;“相并”说明它们总是双出对归的。它们离开旧巢有些时日了,对其有似曾相识之感,故欲住而又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打定主意住下。杜甫有“微风燕子斜”之句,说燕子轻盈的躯体,在微风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濛濛的天空。南宋·叶梦得说“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缘情体物之工,刻画描写之细。燕子筑巢方式也很别致,不同其他鸟,他鸟则或在树、或在窠、或在野。它总是在檐下屋内衔泥筑巢,引起了文人雅士们的注意。杜甫有“芹泥随燕嘴”的佳句,白居易有:“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妙句,周邦彦亦有“落花都上燕巢泥”的丽句。燕子不是一个数学家,常数着自己永远也数不清的数字,这一特点被文人们给捕捉到了。史达祖曰“又软语商量不定”,“软语”声音之轻细柔和、温情脉脉可知;“商量不定”,即你一言,我一语,亲昵之状可闻。无名氏的《一剪梅》曰“樯燕呢喃,梁燕呢喃”,刘兼《春燕》曰“多时窗外语呢喃,只要佳人卷绣帘”,都是写燕子的叫声,低言细雨,多情多意。小燕子又喜落在电线上,一边调理羽毛,一边唱着自己特有情调的歌。这让人们不禁想起了音乐中的五线谱,电线像线谱,小燕子就是音符了。它既有音的高低,又有音的时值的长短,是一幅移动的五线谱。燕子有栖息旧巢的特点,也被文人们给发现了。王维诗曰“归燕识故巢”,民间亦有“燕子归来寻旧垒”的说法。西晋·傅咸《燕赋序》说:“有言燕今年巢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离开),剪爪识(zhì,记)之。其后果至焉。”南宋·李好古有“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处觅”之语。这首词虽是一首“怀故居”词,但是以小燕子为喻的,再加之拟人,新颖而独到。它留恋的是旧巢、旧主,按时来,又按时去,根本不管主人的贫贱。它若是在堂屋梁上筑巢,主人也要把自家窗户捅开一扇,任由燕子出入。一是它可以捕捉室内、室外的苍蝇、蚊子,而是民间传说燕子住在谁家,就会给谁家带来福气,谁家就会兴旺发达。因其具有恋旧巢的特点,所以也就成了贞洁之士的象征。唐·武瓘诗曰:“唯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中唐·刘禹锡《乌衣巷》亦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首诗说的是一样的,第二首诗更委婉含蓄一点。如今的乌衣巷住的已不是当年王导、谢安两家达官贵族了,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而小燕子却不改初衷,依旧来筑巢、育雏,繁衍自己的后代。在古人的眼里,鸳鸯和蝴蝶是恩爱夫妻的象征,而小燕子也加入这个行列。杜甫的“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作者又把它和海鸥相提并论。鲍照的《咏双燕》云:“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作者把个小燕子写得是有情有义,催人泪下。五代十国时南唐宰相冯延巳的《长命女》:“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词人把一对恩爱夫妻比成一双长相厮守的小燕子,也是别具情趣的。苏轼听说张先老人买妾,于是作诗调侃曰:“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莺莺燕燕”就是意中人,就是卿卿我我的缠绵意。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载:唐时有一个叫任宗的人,经商湘中,久不归。其妻郭绍兰见堂前双燕,乃曰“尔海东来,必经湘中……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于是系诗于燕足,燕飞到任宗处,任遂得其诗。古人有鱼雁传书的典故,亦有梅花寄诗的传说,这可是燕足传诗的故事。南朝·梁·江淹诗曰:“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看来远在南北朝之前,就应该有燕足传书的说法。因为“雁、燕”是候鸟,南来北往,异地迁徙,又按时守时,故托之捎信,亦在情理之中。燕子有情、燕子守信,这也是诗人们爱说的一个话题。中唐·李益《隋宫燕》曰:“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旋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燕子曾目睹过隋宫之盛事,归来后双双低语,像是为逝去的旧国之春而伤感。燕子尚如此,而况人乎?严羽《沧浪诗话》曰:“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元·宋无曰“年年金谷园中燕,衔取香泥葬落花”,黛玉是人葬落花,而小燕子亦懂葬落花,多么有情的小精灵。这两个小燕子,只是换了地点,一个隋宫,一个是金谷园,其情是一样的。杜甫《发潭州》中的小燕子,又换了一个处所,他说“樯燕语留人”。这是船桅上的春燕,它在喃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作者,和作者在说知心话,听后怎能不让人老泪纵横呢?有时作者会反其意而用之的,即说燕子无情、不守信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中唐·戴叔伦说:“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燕子没有按时归来,回到旧巢,而美好的春光也快要完了。有游子不归,红颜将老之慨。史达祖《解佩令》曰:“屡欲传情,奈燕子不曾飞去。”他是说燕子根本不懂作者的心事,是一个无情之物。文天祥《金陵驿》:“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连旧时的燕子也嫌弃我,傍着别人飞翔,另觅新主了。晚唐·翁宏《春残》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该女子心事重重,独立庭院,恰逢小燕子,成双成对,在细雨中穿来穿去,悠然自得,好像在故意气恼她。《礼记·学记》中说:“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燕朋”就是指轻慢而不庄重的朋友,“燕辟”是指轻慢而邪辟的言行,这两个“燕”字,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时“燕、莺”合称。如成语“莺歌燕舞”,本用来指宜人的景象,后又喻蓬勃兴盛的大好形势。前者如苏轼的“燕舞莺啼春日长”,后者如毛泽东的“到处莺歌燕舞”。燕雀是另一种鸟,不是两种鸟。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此中燕雀与鸿鹄对举,指没有远大志向的一种小鸟。《孔丛子·论势》中曰:“燕雀处屋,子母相哺,煦煦(xù,和悦柔顺)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己也。”这个故事以“燕雀”之安居喻失去警惕。《淮南子·说林训》有“大厦成而燕雀相贺”之语。燕子虽然是你常见的一个小生灵,你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任何一个意象,有其正面的意义,就必有其反面的价值。你看了以后,有何感想?能否得到一些另外的启示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sh/9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优秀诗人写作史之十首精品展读柳宗宣
- 下一篇文章: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