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龙虾养殖池废水污染与防治对策
一般养殖虾池通常需要施肥“养水”,即培育基础饵料和保持良好的水色。在养殖过程中,饵料的投放、残饵的分解、龙虾排泄物的产生和分解等,都会使养殖水富含各种营养物质以及有机与无机碎屑。当虾池排放的污水物质总量超出该区域环境容量的时候,也可能造成该区域的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 消*剂、抗菌素对生态的影响虾池消*和病害防治,是虾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龙虾病害防治药物通常以抗菌素为主,富含消*剂和抗菌素的虾池水大量排放后,对近岸水域微生物生态系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各类污染物质进入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后,其最终的降解和净化都与微生物的活动有关。当正常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或破坏之后,污染物质的分解速率易受到影响,自净能力明显降低,这样将会导致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虾池废水排放造成自身污染虾池养殖水大量排放污染到近岸水域的同时,也造成了自身污染,危及虾养殖业的本身。虾池排放水造成水域污染后,水中的氨氮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升高。 当这种受污染的水再抽(放)进虾池后,轻者影响虾生长,重则很可能发生病害。特别是污染导致蓝藻发生时,易造成生物大量死亡,其尸体在分解过程中导致水质严重恶化,会使发生区域的养殖对象造成大量死亡。其自身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而且危害到龙虾养殖业的本身。 随着龙虾种苗培育和养殖生产趋向工厂化、集约化,苗种生产和养殖生产单位对各种药品的依赖性日益提高。在药品生产、使用过程中,药品生产商为扩大销售,频频更换产品名称。 育苗、养殖生产单位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用药量。在水质改良剂、生物制剂生产中,缺乏严格的产品检测标准,产品无保质期、无主要成分证明等现象屡屡可见。因此,必须加强管理,科学用药,严格控制用药水的排放。如少数发生病害的虾池,在积极治疗期间,应当封闭池水,禁止排放水。 对于病害暴发,造成对虾倾池死亡的,虾池水需经严格消*、杀菌,并待消*剂、杀菌剂充分氧化、失效后才能排水。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消*剂、治病剂等药物对近岸水域生态的影响,科研、卫生防疫或环保部门应积极开发或推荐若干针对性强、存留期短的安全药物供选择使用。 养殖环境保护和改善虾池及周围邻近水域的生态环境非常关键。生产实践证明,不但要保护好虾池内部的生态环境和全面掌握虾池各期用水量、投喂饵料数量及残余量、有机物质含量、有*有害物的含量,而且虾池外部水环境的保护同样是不容忽视。 随着滩涂养殖业的发展,布局不合理,在同一区域内养殖池密集的现象很普遍。特别在水循环能力差、滩涂水质交换缓慢区域,矛盾非常突出。 提高水产饲料效力,减少水环境污染。污染日益严重,其成因除了河流和城市生活污水,近年来养殖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据了解,即使是管理最好的虾池也有30%的饵料未被摄食,氮、磷营养物是对龙虾池及附近水域的主要污染物。 因此,如何提高水产饲料效力、减轻环境污染是水产养殖及水产饲料生产方面面临的一大任务。我们必须加大对水产动物营养参数、水产动物免疫力、抗病力与营养素关系的研究力度,开发出优质饲料、添加剂、诱食剂,开发低污染的新型环保饲料和与之相匹配的养殖工艺等,大力提高水产饲效力,努力减轻环境污染压力。 改变养殖方式,探讨生态养殖新途径。养殖模式的改变,不仅使养殖区的养殖负荷得以减轻,而且利用不同养殖生物在摄食习性、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有效地促进虾池内有机物的循环,达到改变养殖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增加养殖者收益的目的。 小龙虾养殖方式的改进,还可以减少用水量,减轻污染。如少放苗、少投饵、少换水的生态养殖方式。还有虾鱼贝藻混养方式,即通过混套养一些刮食性鱼类和滤食性贝类,吸收虾池里的氨氮等有害物质,通过投放光合细菌,改善或净化虾池水质,减少换水量。 同时通过优化养殖工艺以及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使得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为养殖对象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从而使其获得更快、更好的生长速度和优良品质。推广和开展高效、环保的养殖运作方式,必将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内容源自龙虾养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文! 欢迎留言评论,相互交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zf/11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让创业创新源泉竞相涌流潇湘晨报
- 下一篇文章: 解剖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战狼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