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肉少价格贵,为啥大家还都喜欢吃
自步入夏季之后,日长夜短,吃货们的本性又暴露了出来,夜市、烧烤摊也开始变得火爆,如果你细心一些,会发现在全国各地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小龙虾”的身影。 入侵者 小龙虾也叫“克氏原螯虾”、“红螯虾”或者“淡水小龙虾”,最初是以“物种入侵”的身份进入中国的。 南方的稻田多,沟渠灌溉系统复杂,成为了小龙虾的最佳庇护场所,最重要的是没有天敌,也就使得它们肆无忌惮的繁殖,目前已经遍布多半个中国。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影响其他生物繁衍,剪水草,打洞,导致稻田水分大量流失等等……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一带最为严重。 图为田中的小龙虾虽然是网红界的扛把子,但吃过它的人都知道,整体的食用体验可以用“差”来形容。 毫不夸张的说,一斤小龙虾最多出2两肉,剥起壳来还非常麻烦,不带塑料手套根本无从下手,留在手上的味道好几天都下不去,特别伤脑筋。 可近年来,偏偏就是这种“壳硬肉不多,贵到没人说”性价比极低的“网红美食”,逐渐成为了大家夏季聚餐的标配。 重口味食风 小龙虾大火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的做法多样化:五香、麻辣、油焖、蒜香、干煸、椒盐等等,非常符合当下社会喜油、喜辣、口重的食风,牢牢地拴住大家的胃。 嘬着油腻麻辣的虾肉,再干一杯扎啤,与朋友开怀畅饮间,清爽又解腻,没有小龙虾+扎啤的聚餐,是完全没有灵*的。 社交神器 目前活动在夜市、烧烤摊的人群,都是以年轻人居多:心情不好了,来份小龙虾……分手了,来份小龙虾……喝高兴了,来份小龙虾…… 这种“夜宵文化”深得年轻群体的青睐,无论它的肉多与否,卫生条件如何,大家吃的是一种气氛,一边剥壳,一边开怀畅谈,就连玩手机的时间都没有,互相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多起来。 从另一种角度理解,吃小龙虾也是一种极佳的社交方式。 “不经意间”的炫富 依靠自身特质和中国美食文化的加持,自年之后,小龙虾迅速大火,身价也是由之前的无人问津,一路飙升到目前的几十元一斤,最高的时候甚至能达到一百多元。 小龙虾虽为市井小吃,但消费水准也算是中等水平了,像生活温饱不愁,还有点小闲钱的朋友,对此甚是喜爱,吃一次小龙虾,也有足够的资本在朋友圈炫耀一番,能够让人挣足了面子。 如何吃到新鲜小龙虾 民间传言,小龙虾的味道之所以这么多种,就是为了用各种调料味掩盖虾肉的异味。 这种说法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但如果你怕吃到的龙虾不新鲜,可以问老板可不可以做“清水龙虾”,因为在众多做法中,只有这道菜的口味较轻,能够极大程度的体现出虾肉本身的鲜味。 如果老板表示能做这道菜,就足以说明,他店里的龙虾品质还是比较好的。 民间态度盲目乐观 大家一直都在调侃,说小龙虾碰到了中国吃货,硬生生的从“物种入侵”被吃到需要“人工繁殖”。 其实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实际上小龙虾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极低,即使是在污水中,一样能够活蹦乱跳,野生小龙虾卫生标准太差,寄生虫也多,最重要的是野外捕捞成本特别高,收益与成本完全不成正比。 所以就只能依靠人工养殖,才能以最低的成本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不是说吃货们喜欢吃,就能给吃灭绝的。 “食物链”与“天敌”是两个概念。 ——轻肥说—— 小龙虾喜欢吃浮游生物,越浑的水里龙虾就越多,所以吃小龙虾的时候,除了中间的虾肉外,其他部分尽量不要食用。 而目前我们所吃到的小龙虾,绝大部分都来自“养殖场”,受水质的影响,相对来说卫生条件还是提高了的,但肉质也比较松软,没有野生的筋道。 至于味道好坏,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文由 轻肥食谱原创,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ozhoulongxiaa.com/azlxsh/12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龙虾隐忧频现,良种选育和养殖模式如何提
- 下一篇文章: 小龙虾贵上餐桌长沙口味虾每份售价超百